今年國家將加大房地產市場整治力度,并嚴格建房貸款審核。有關人士提醒建材行業,密切關注房地產市場變化,不要盲目發展和新增生產能力。
據了解,全國房地產投資連續幾年大幅增長,一些地區高檔商品房增長過快,已出現閑置或過熱苗頭。如果房地產增長過快的勢頭減弱,將直接影響建材產品的需求。而近幾年,由于基本建設、技術改造和房地產投資的拉動作用,建材等原材料行業運行態勢良好,發展勢頭較猛,一些地區還在繼續大上建材生產線。
6月13日,一直倍受房地產業和建材行業關注的《關于進一步加強房地產信貸業務管理的通知》(下稱《通知》)終于出臺,并很快成為近幾天國內經濟界爭論的焦點。 中國人民銀行的《通知》規定,購買高檔商品房、別墅、商業用房或第二套以上(含第二套)住房的,商業銀行按照中國人民銀行公布的同期檔次貸款利率執行。而對借款人申請個人住房貸款購買房改房或第一套自住住房的(高檔商品房、別墅除外),商業銀行按照中國人民銀行公布的個人住房貸款利率(不得浮動)執行,借款人申請個人商業用房貸款的抵借比不得超過60%,貸款期限最長不得超過10年,所購商業用房為已經封頂的建筑。這從需求方面增加了購房的門檻。 這幾年銀行對房地產開發企業的貸款增幅很小,但房地產開發企業負債率卻一直高達75%左右。房地產開發企業資金來源多依賴按揭貸款、流動資金貸款、拖欠建筑單位的工程款和建材企業的材料款等。很多房地產公司玩的是“空手套白狼”的把戲。有資料表明,目前房地產開發企業項目投入資金中約20%至30%是銀行貸款;建筑公司往往要對項目墊付約占總投入30%至40%的資金,這部分資金也多是銀行貸款。此外,至少6成以上的購房者申請了個人住房抵押貸款。這幾項累加,整個房地產行業中,開發資金中銀行貸款高達到60%以上。 央行6月13日的《通知》從土地儲備、建筑施工墊資、預售款三個環節切斷了房地產業的資金鏈條,這對房地產業的影響是巨大的。有人說,央行政策對房地產業的影響比非典還嚴重,我看并不為過。實際上,在房地產投資資金來源中,直接間接的銀行信貸資金大大超過70%,收緊信貸對房地產業資金鏈的影響顯而易見。央行的新政策肯定加劇目前房地產業已存在的各種矛盾,同時有可能引致房地產市場危機的提前爆發,從而波及其上游建筑業和建材產業。
特別值得建材行業關注的是,央行針對建筑商墊款的新政策。《通知》強調商業銀行須嚴控建筑商流動資金貸款流向,嚴格防止建筑施工企業用銀行貸款墊資房地產開發項目。這表明:信貸資金從建筑商流入開發商、開發商借建筑商逃廢銀行債務,已經引起央行高度重視。目前的情況是建筑公司愿意為工程墊資,甚至使用流動資金貸款墊資,開發商只需在主體工程封頂之后支付一半工程款,余款則在售完樓后再支付。而過去通常在主體工程封頂時,預售其實早已開始了,如果市場形勢好,資金回收會很快,支付工程款應綽綽有余,不會出現拖欠建筑商資金的問題。但現在的只有在主體封頂時才可以售樓,開發當初的定位與市場現在的需求如果不相適應,銷售就會產生困難,資金鏈就會斷裂,金融風險就會出現。 由于新政策對房地產業供給和需求兩個方面的貸款都有所收緊,有專家分析,這一政策對于房地產公司而言,將面臨重新洗牌,加速房地產公司優勝劣汰的過程。有品牌、實力,管理能力較強的公司將獲得較大發展空間;而實力不強、信用資質較低、歷史包袱沉重、負債率較高的房地產開發商將被逐漸淘汰。當然,產品定位不合理的開發企業也將難以獲得銀行的支持。在工程銷售比例越來越重建材生產企業與房地產商合作越來越緊密的現階段,多加一些小心是非常應該的。
(來源:中華商務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