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種程度上,銀行已經成為中國經濟中最大的食利者。而且,在現有的金融體制下,它們還在“兩頭食利”:通過對壓低儲戶的存款利率,直接向儲戶“收稅”;通過高額的貸款利率,分食實體經濟的利潤。這還不夠,銀行發明出“手續費”、“財務顧問費”等“中間業務”,對儲戶、企業進行變相盤剝,這種“金融創新”能力想必已遠超西方銀行業。
暴利的銀行
受提高銀行資本充足率傳聞影響,
今年以來,上市銀行的股價表現差強人意。據統計,銀行指數年初以來的跌幅為24%,其中跌幅最大的北京銀行股價下跌了37%。與低迷股價相應的,是銀行股看起來便宜的估值。銀行股平均的動態市盈率大約9.6倍,市凈率約為1.89倍。估值最低的銀行股分別是建設銀行和民生銀行,建行的動態市盈率8.85倍,民生銀行的市凈率1.4倍。
銀行股盡管股價表現糟糕,但業績卻好得驚人。今年上半年,16家上市銀行凈利潤同比增長超過三成,達3465億元,這相當于同期A股1940家上市公司總利潤的41.7%。并且,市場也看好銀行業未來的利潤增長,各大機構給出的銀行業盈利預測,未來3年利潤增速均超過20%。
16家銀行的主營業務收入不如利潤表現出色,其只占全部A股上市公司的10%。據統計,上市銀行今年上半年共實現收入8307億元,而A股全部上市公司同期的收入接近8萬億元。
過去三年的情況很類似,在A股市場中,銀行業以占比10%的營業收入,賺走了40%的凈利潤,其背后是銀行業令人羨慕的凈利潤率。而且,銀行的凈利潤率在過去三年中逐步攀升,從2007年的30%(全部上市公司的3倍),到2009年上半年的41.7%(全部上市公司的4倍)。
看到上面這一系列數字,相信每個人都想問:為什么銀行這么賺錢?它們這么賺錢合理嗎?
銀行八成的收入和利潤,均來自“息差”。所謂息差,就是存款利率和貸款利率之間的利息差異,銀行以低息攬儲、高息貸款的方式賺取利潤。
賺取息差本無可厚非,但令人不解的是,為什么如此“簡單”的業務,能獲取如此高額的利潤?說這種業務簡單,是因為此“業務模式”早在數百年前就被錢莊老板們創造出來,發展至今,也未見增加了多少技術含量。
我們不知道錢莊老板們如何決定息差,但想必不會是朝廷欽定。人們把銀兩存入錢莊,一定是可以獲得比“把銀子埋進地里”更多的回報;商人們從錢莊借錢,也一定會反復比較,找抽頭最少的錢莊。
而當下的利率,并不由市場決定。央行制定的一年期基準利率,分別為存款2.25%、貸款5.31%,各家銀行必須以此利率為基準,在上下浮動不超過10%的范圍內,開展存貸款業務。
低于通脹水平的存款利率對儲戶來說實質上是一種剝削。8月份,我國的CPI指數為3.5%,比2.25%的存款利率高出1.25個百分點,這相當于儲戶每存入銀行100元錢,一年要損失1.25元。截至8月份,我國金融機構中的存款余額68萬億,這些存款每年的貶值損失高達8500億元。這么看來,把錢存銀行不如埋金銀、置房產。
過高的貸款利息,無疑是實體經濟的包袱。5.31%的貸款利率是高還是低?我們可以拿一組企業績效評價數據,作為參照。數據表明,2009年我國全部行業的平均凈資產回報率為5%。這意味著如果你用自己的錢進行投資,一年的回報率為5%,如果你用銀行貸款的錢進行投資,你不僅賺不到錢,還會損失投資額的0.31%(貸款利率與凈資產回報率之差)。
2010年8月,我國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為44.6萬億,按5.31%的貸款利率計算,社會一年為貸款支付的利息為2.4萬億,而據國家統計局統計,2009年前11個月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利潤總額僅為2.6萬億。貸款利息占實體經濟利潤的比重接近一半,這個包袱不輕。
借錢出去的人,其所賺取的利潤高于拿錢干活的人。經濟學講究“理性選擇”,在這種“出力不如出錢”的價值導向下,誰還愿意去承擔風險搞創新、干實業呢?而且,就算你干成了,也無非是替銀行打工,這種不合理的激勵會讓經濟變得死氣沉沉。
某種程度上,銀行已經成為中國經濟中最大的食利者。而且,在現有的金融體制下,它們還在“兩頭食利”:通過對壓低儲戶的存款利率,直接向儲戶“收稅”;通過高額的貸款利率,分食實體經濟的利潤。這還不夠,銀行發明出“手續費”、“財務顧問費”等“中間業務”,對儲戶、企業進行變相盤剝,這種“金融創新”能力想必已遠超西方銀行業。
銀行的暴利,并非來自它們的管理和創新,其最大的核心競爭力,是行業壟斷和制度保護。這種局面下,銀行與實體經濟不會“雙贏”,只能是一場有輸有贏的“零和游戲”。
是的,在這場游戲中,銀行贏了,而且贏得很大、很多,但這是以儲戶和企業的“輸”為代價的“贏”。這樣的贏家,到底是值得驕傲,還是應感到羞愧?
市場利率化面臨破冰
自中國推動利率市場化進程以來,部分管制利率已經放開,貸款利率也放寬了上浮幅度,但是存款利率仍被嚴格管制。
貸款利率的放寬和存款利率偏低,從金融層面來看,是當前儲蓄大于投資的表現。但市場表現并不符合這個規律。中小企業的融資困難,大企業的融資相對便利,從另一個角度反映出了融資結構發展不平衡。
市場化進程中,政府能夠直接控制的用于推動經濟改革、發展的價格手段已經不多了,而存款利率作為收緊和放寬流動性的重要手段。
從中國的改革路徑來看,國有企業的一系列改革,需要保持一個較低的利率環境,這實際上起到了儲蓄部門對國有銀行和國有企業補貼的作用。
這也進一步解釋了,對銀行有利的利率例如銀行間市場利率、貸款利率基本都實現了市場化,唯獨對其成本約束的利率沒有市場化的原因,而且利率水平保持較低水平。
但終有一天,市場在國有企業的改革全部完成后,銀行業將面對市場利率化的局面。
銀行對于終將面對全面的市場利率化局面,也有所準備。近幾年來,各家銀行利息凈收入占比均呈現下降趨勢。銀行也從純粹依賴于存貸差,到大力發展中間業務、個人金融等方向發展,但是發展依然緩慢。
從海外銀行情況來看,中間業務與資產業務、負債業務并為三大主要業務。國外銀行的中間業務收入一般情況都會占營業收入的40%—50%。而中國銀行業的這一數據長期以來只占15%左右。
對于銀行業收入結構的改變和手續費及傭金收入提升,可以看到銀行業正在打破依靠利息差為主要營業收入模式,向中間業務的方向發展。
然而美國銀行業,中間業務收費項目主要為工資管理、投資理財、信托,以及私人銀行業務。而這些業務,對于銀行的投資能力、金融創新和管理有較大考驗。
相比之下,發達國家銀行面向普通客戶的許多中間業務項目提供免費服務,大部分日常業務服務也都是免費的。
而從國內銀行業的情況來看,目前面向客戶的銀行服務已從幾年前的300多種發展到750多種,且收費項目及標準不斷增加提高。
低端中間業務發展,帶來的是客戶的怨聲載道和不可持續發展的盈利結構。
中間業務占比整體偏低
從中間業務收入的總量看,四大國有銀行仍然處于“老大哥”地位,工行以369億的手續費及傭金收入位列首位,建行以336億屈居第二,中行和農行的收入也在200億以上,遠高出占比第一的民生銀行。城商行的總量還是很小,其中總量最小的是南京銀行,上半年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僅為2.3億元。
從中報數據看,銀行都在積極發展中間業務,部分銀行更是達到成倍增長。中間業務收入已經成為銀行業務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
工農中建、招行和民生的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占營業收入的比重均超過了16%。其中,建行達到21.94%,為上市銀行最高。而該比例也較去年同期提高了4.05個百分點。
從總量上看,中國銀行業的中間業務能力偏弱,其在營業收入中的占比不高,今年上半年,上市銀行實現的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在營業收入中的比重為18.11%,較去年同期提高了1.23個百分點。這與國際上銀行普遍占比在50%以上差距依然不小。
銀行的大小不同,類型不同,其業務量也不同,因此僅從總量比較中間業務收入的意義不大。考查銀行的中間業務能力,中間業務收入的增長速度則更為重要。
今年上半年,扣除無可比數據的光大銀行之外,15家上市銀行的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增長。從增幅看,民生實現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45.09億元,以同比大增96.21%居首位;浦發、興業和深發展的增幅也都超過50%,分列其后。
數據顯示,15家上市銀行的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達到了1470.64億元,比去年同期增加了381.03億元,同比增長達34.97%。
中間業務收入在營業收入中的占比和中間業務收入的增長速度,這兩個因素是評判目前中國銀行業中間業務能力的重要標準。
對一家銀行來說,這兩個因素顯示了其中間業務的發展潛力,也是中間業務能力的體現。即使中間業務收入總量不高,但如果在營業收入的占比比較高,就顯示了其比較好的收入結構。如果中間業務收入增長迅速,則顯示了對中間業務的重視程度和發展的潛力。因此把這兩個因素作為我們建立模型的兩個關鍵因子。
銀行轉型難
銀行轉型不依賴于傳統的存貸差業務在國內或許行不通,如果利率市場化后,銀行存貸差的減少,銀行的中間業務收入要增加,只有走兩條路,第一,證券化,但是那樣的風險已經在金融危機中看到了,很難做下去。第二,就是收費,可是收費很難,銀行一收費,客戶的反響就很大。
而另外一個方面,銀行的資產規模與中間業務能力緊密聯系在一起。某種程度上可以理解為,今年上半年中間業務的快速發展正是由于去年高速放貸,銀行規模快速擴張的結果。
一旦銀行的規模擴張受限,單方面的提高中間業務收入就顯得很艱難。
銀行轉型,在目前已有的基礎上,更多的應該是理念和意識問題。也就是說,在為客戶服務的同時,是否具備了服務的意識,是否原意為客戶服務,能夠讓客戶滿意。如果是,相信客戶也愿意付費,也就是說銀行的收費服務還是大有可為的,關鍵是如何練好內功,提高服務質量。
中間業務能力強的銀行,已經具備了相對較強的服務意識,較強的中間業務的創新能力和探索能力。因此,在接下來的轉型中,這樣的銀行應該能夠占得先機。
文/亞博聯合咨詢 廣州經濟觀察員 盧巍
本報告是亞太博宇研究員通過24小時連續觀察和即時分析,精練解讀而制作完成的每日時事經濟評論。旨在幫助社會各類機構和經濟組織高層決策人員以最有效率的方式,獲取對各類經濟事件的分析觀點和參考依據,以便在劇烈變化的環境下隨時做出科學有效的經營管理決策。
報告中的分析評述,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作為研究結論或投資依據,望善加利用并慎重決策!對有關信息或問題有深入需求的,歡迎使用亞太博宇決策咨詢之專項研究咨詢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