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2010年年末發布《水泥行業準入條件》后,不久前,工信部又發布了《關于水泥工業節能減排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對此,業內專家表示,頻頻出臺的政策預示著節能減排將成為“十二五”水泥行業的工作重點;同時,國家對水泥生產噸熟料能耗、粉塵排放、消納城市固廢等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正如中國建材聯合會周清浩主任所言,水泥行業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要解決兩方面問題:其一,實現節能減排,最大限度地降低對能源、資源消耗以及對環境的影響,走低碳發展道路;其二,水泥行業應利用自身獨特的高溫窯爐工藝優勢,通過對工業廢棄物、生活垃圾、生活污水污泥等的消納和再利用,發展循環經濟。
能耗大戶能否綠色轉身?
單位產品能耗、排放平均水平、落后產能、節能減排技術等都是糾結問題
目前,水泥行業是我國主要的能源資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行業之一。數據顯示,2009年全國水泥總產量16.5億噸,能源消耗總量約占全國能耗總量的5%,顆粒物排放量約占工業排放總量的30%左右。
從“十一五”以來,水泥行業大力推廣新型干法水泥生產工藝(2009年產量比重達到70%),包括余熱發電技術等在內的一批技術、裝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節能減排工作取得積極進展,顆粒物排放總量不斷減少,年消納、利用各類工業廢棄物超過4億噸。但是,從總體上看,水泥行業能源資源消耗高、環境負荷重的局面還未得到根本改變。
對此,《意見》明確提出,要集中力量解決困擾水泥行業節能減排發展的瓶頸問題。首先是單位產品能耗、排放平均水平與國際先進水平比較仍有差距。其次,落后產能還占一定比重,節能減排技術和裝備推廣力度不夠。
由于水泥行業工藝水平參差不齊,技術裝備差距較大,行業整體能效水平不高,導致污染物和顆粒物平均排放水平偏高。而由于近年來東西部地區淘汰落后產能差異較大,仍有相當數量企業未達到相關能耗和環保標準要求。立磨、輥壓磨等高效粉磨技術和變頻調速技術沒有得到充分應用。據統計,目前大約還有300條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尚未建成低溫余熱發電系統。
此外,水泥行業消納廢棄物的潛力還未得到充分發揮。水泥行業對工業廢物的利用主要集中在混合材的使用上,重點是粉煤灰和礦渣,處置利用手段比較單一,利用新型干法水泥工藝及回轉窯無害化、資源化協同處理工業可燃廢棄物、生活垃圾及污泥技術等尚處于起步階段。
業內人士指出,節能減排管理水平低也是困擾行業發展的重要問題。水泥行業節能減排統計、監測和考核體系還有待建立和完善。現有的節能減排標準和規范還不完善,也未得到認真實施。相當多的企業節能減排管理職能機構不健全。
指標嚴格了行業怎么跟上步伐?
要實現既定減排目標,水泥企業在除塵、余熱發電等方面必須有突破
《意見》提出,到“十二五”末,全國水泥生產平均可比熟料綜合能耗小于114千克標準煤/噸,水泥綜合能耗小于93千克標準煤/噸。水泥顆粒物、氮氧化物排放分別在2009年基礎上降低50%和25%,并對二氧化碳排放強度做出了進一步下降的要求。
一些專家表示,這些指標的提出意味著“十二五”期間熟料生產線平均規模需要進一步擴大,實現上述目標還需要繼續淘汰落后生產線,同時積極研發熟料生產的節能技術。
與此同時,相關專家表示,要實現《意見》中提出的減排目標,水泥企業在除塵、余熱發電等方面必須有進一步的突破。在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上要普遍應用余熱發電、高效粉磨技術、電機變頻等技術,重點水泥企業還應加快建設能源管理中心。為實現能耗的顯著降低,提高水泥生產的能效水平,水泥行業必須加快科技進步。比如采用大型立磨、輥壓機等代替傳統的球磨機;優化預分解窯爐工藝設計,形成高能效窯爐設備系列;繼續開發推廣應用水泥窯余熱發電技術及高壓變頻調速和高效電機等節能技術措施等。
這一點在此前發布的《水泥行業準入條件》中也有所體現。工信部要求,新建水泥(熟料)生產線要配置純低溫余熱發電裝置。同時對新建項目采用先進成熟、節能環保型技術裝備及系統的安全、穩定方面及能源消耗和資源綜合利用也作了具體的規定。對新建的項目要開展能源審計和能效環保評價檢驗測試,提供準確可靠的能耗數據和環境污染的基本數據。
能否在環保產業上多點作為?
污染物協同處置延長產業鏈,相關市場規模近百億元
這份《意見》提出的水泥行業“十二五”發展目標中,前半部分為量化的約束性指標,后半部分則指出了未來節能減排技術的發展重點。特別是其中提到“大城市周邊的水泥企業要基本形成協同處置城市生活垃圾和城市污泥的能力,使水泥工業轉變為兼顧污染物處置的新興環保產業”,引起了業界重點關注。
在采訪中,一些企業人士對此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他們紛紛表示,有關部門明確提出這一點,是對水泥熟料生產協同處理城市固廢這一新生事物的認可。而目前盡管相關技術已基本成熟,但是在運營模式、政府補貼等方面仍然處于探索期,一旦能獲得政策支持,這項事業有望在全國的水泥生產線上迅速鋪開。
國內相關研究機構分析認為,根據《水泥工業節能減排重點專項工程匯總表》,“十二五”期間要在城市周圍形成1200萬噸的垃圾處理能力,若按照銅陵海螺年處理10萬噸的處理能力做近似估計,共需建設120條這樣的處理裝置,每條建設成本預計在6000萬~7000萬元,總體市場規模達到72億~98億元。
根據工信部有關負責人透露,“十二五”期間,國家將積極研究有利于支持水泥行業利用廢棄物的優惠政策,完善廢棄物管理體系,理順廢棄物來源渠道,鼓勵廢棄物收集和處理的專業化,促進水泥行業廢棄物預處理產業的發展。
自上世紀50、60年代,我國就已經開始再利用工業廢渣,水泥行業進行了積極嘗試。除礦渣外,粉煤灰、煤矸石、電石渣、鋼渣、磷渣、銅渣、赤泥、糖渣、排煙脫硫石膏等相繼進入水泥生產領域,不但用做水泥混合材,還用做熟料生產配料。上世紀90年代開始在處理城市垃圾、下水道污泥及一些有毒有害物方面,也不斷取得進展。近幾年來,水泥工業發展循環經濟的路子越走越寬,優惠的政策導向和良好的經濟效益,吸引更多的企業進入發展循環經濟行列。
二氧化碳減排也要做貢獻
采取先進技術,完善檢測標準體系
雖然常規污染物的減排任務已然艱巨,但低碳轉型、低碳發展的國家戰略和減排國際承諾,也迫使水泥行業將二氧化碳減排提上議事日程。目前,水泥工業是單位GDP排放二氧化碳比較高的行業。2009年,我國水泥工業萬元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約14.7噸,是全國平均水平的5.9倍。
水泥行業是碳排放大戶,是由生產特點決定:一是水泥能耗高附加值低,二是水泥熟料煅燒主要是用煤作為燃料,第3個原因,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水泥行業原料為石灰石。據測算,每噸熟料大約排放0.8噸二氧化碳,有2/3是來自石灰石分解產生的。因此,如何加大節能減排的力度,將水泥單位產值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下來,是水泥工業面臨的一大課題,也是一項不可回避而又十分艱巨的戰略任務。
現在水泥行業節能減排,發展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低碳經濟理念已深入人心,正在尋求各種途徑降低二氧化碳排放。例如:采用先進的節能技術及工藝,提高水泥窯爐的能量利用率以減少排放;通過實施節電技術及采用節電設備降低電耗,減少與發電相關的二氧化碳排放;通過集約化、規模化生產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使用替代原料作為生產熟料的原料;使用磨細的礦渣、粉煤灰、天然火山灰或石灰石細粉來替代部分熟料;大量使用某些可燃廢棄物作為水泥窯爐的二次替代燃料;提高水泥的品質,延長水泥、混凝土的使用壽命,以減少水泥的用量;撲集回收二氧化碳加以綜合利用,生產衍生產品等。
據了解,“十二五”期間,國家將充分發揮科研院所和專業標準化委員會的作用,制(修)訂水泥行業節能減排的技術標準,建立較完善的限額標準體系、檢測標準體系、審核和認證標準體系。推動制定水泥行業二氧化碳計算統計系列標準、水泥窯等主要耗能設備效率測定與評價標準,不斷完善水泥行業資源綜合利用標準體系。同時,鼓勵專業節能服務公司為水泥企業提供能源審計、節能減排工程服務、合同能源管理、節能項目融資等一系列節能減排技術應用服務。引導水泥企業積極參與有序用電、科學用電等電力需求側管理工作。
來源:中國環境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