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改革開放30年,我國陶瓷工業從小到大迅速發展起來,已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產業規模已位居世界前列,成為名幅其實的陶瓷生產大國。但是我們也必須理性地認識到,國內陶瓷業的發展并不樂觀,離真正的陶瓷強國的目標依然有一定的距離。要提高陶瓷業在世界的地位,實現陶瓷強國的目標,中國陶瓷業在“十二五”仍需努力越過十大關口。
關口之一:規模小,缺乏帶動力。陶瓷業是典型的規模效益型產業,沒有強大的生產能力和市場規模也就很難談得上產生較大的規模經濟效益。我國陶瓷工業雖然總體上已形成了很大的生產規模,產量雄居世界第一,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國陶瓷缺大少強,“普通型”企業較多,在現有企業中,除了佛陶、東鵬、鷹牌、新中源、惠達、四維、和成、斯米克、亞細亞、冠軍、唯美等企業具有一定的規模外,還有很多企業規模都很小,普遍表現為小而全,工藝技術落后、專業化水平不高,經濟實力有限。同時,許多企業因資金負債率高,資金占用不合理現象相當嚴重。
關口之二:內功弱,缺乏研發力。研發水平低、缺乏技術優勢成為制約行業發展的根本和關鍵。在我國陶瓷行業中,絕大多數還屬于半機械化為主的勞動密集型企業,高新技術企業不多,企業投入開發的經費很少,遠低于發達國家水平。許多企業沒有建立研發機構,開發與創新能力差,多數企業沒有形成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體系,沒有自己的核心產品、核心市場和核心技術等,有競爭優勢的產品不多,產品缺乏精神的、藝術的、思想的、文化的訴求與表現,缺乏鮮明的中華民族個性,新產品銷售比重低。不少企業的生產往往不是建立在自主知識產權的基礎上,而是依靠外國技術和裝備進行生產等等。這些技術和研發上的不足,必將導致產業投入和持續發展能力不足,發展后勁不夠。
關口之三:品牌少,缺乏影響力。我國許多陶瓷企業只知道做產品而不知道運作品牌和培育品牌,不少企業商標品牌意識尚未樹立起來,不注意名牌戰略的研究和運用,對創名牌、保名牌這個涉及企業生死攸關問題的緊迫性認識不足,特別是缺少創國際馳名商標的志氣,造成品牌影響力十分薄弱。目前,在國內廠家占有的市場份額中,擁有品牌的不足30%,大量的陶瓷產品處于無品牌競爭狀態。盡管目前市場上涌現出一批像新中源、鷹牌、惠達等這樣在國內市場上有較高影響力的陶瓷品牌,但在國際市場上知名的陶瓷品牌卻廖廖無幾,甚至被業內和市場普遍認同的國內知名品牌也較少,這與我們的陶瓷大國身份很不相稱。沒有品牌,就沒有市場,知名度、美譽度、忠誠度更是無從談起。由于缺乏知名品牌,許多企業在出口過程中只能以OEM為主,這樣雖可解決短期的出口,但對中國陶瓷長期的發展是不利的。
關口之四:人才少,缺乏創新力。企業發展需要高素質人才隊伍。然而從我國陶瓷行業經營決策層的現狀看,熟悉國際貿易和市場運作有關規則的人才不多,科技、管理、營銷等方面的高層次人才不足,精英級人才奇缺。許多企業的廠長(經理)對國際國內同行業發展水平一知半解,不熟悉WTO運行規則,有的甚至看不懂財務報表,不懂得凈資產、增加值、收益權等基本概念,看不明白資產負債表和現金流量表,這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另外,企業不重視人才的現象也相當嚴重。由于不重視人才,不能正確地識人、選人、育人、用人,造成了企業不能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缺乏健全的激勵約束機制,人才流失的現象相當嚴重,從而制約了企業的發展。缺乏人才自然就很難有多的能力做基礎研發。在人才素質特別是企業家素質的提高上,中國陶瓷企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關口之五:內耗大,缺乏競合力。競爭是客觀規律,但同時并不排斥合作。合作的基礎是理性競爭所形成的誠信。只有在競爭中加強合作,才能形成很強的競爭優勢。我國陶瓷市場由于受重復建設的影響,生產嚴重過剩,導致惡性競爭,近幾年國內陶瓷行業大打價格戰并已蔓延至全國,類似千軍混戰的“春秋戰國”時期,尤其是在國外陶瓷品牌的進攻與圍剿下,更是為了生存不擇手段,甚至把價格戰打到了國外,致使出口價格一再下滑。由于企業之間缺乏必要的合作機制,彼此間溝通不夠,是一盤散沙,難以形成區域性的競爭力量,不利于長期穩定地發展我國陶瓷外貿。
關口之六:管理差,缺乏執行力。管理是企業提高效益的法寶。國內許多陶瓷企業雖然在經營管理上突破了集約化和市場化經營的特點,但與國際上現代化的經營管理制度對接還有較大的差距,主要表現在經營觀念滯后,經營管理機制不適應市場競爭的要求,經營決策帶有很大的盲目性和片面性。許多企業觀念陳舊,企業管理粗放、管理基礎差、制度不健全、勞動無定額、管理無標準,職責不清、權責不明,資金、設備、人才的利用率低下,浪費嚴重。大多數企業因缺少建立長期發展戰略與策略的動力,目前尚沒有一套科學的企業策略管理體系,在投資項目、環境分析、地點選擇、合作伙伴選擇、人力資源管理、經營策略的制定與執行等方面往往缺乏論證或論證不科學,從而造成很多失利。同時,對管理的標準如何滿足市場經濟要求,滿足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要求尚有距離,已有的法規和標準大多滯后于市場變化、環保要求,落后于發達國家,并且執行力度不夠。
關口之七:質量差,缺乏競爭力。我國陶瓷行業是技術密集型、勞動密集型和資源密集型的混合體。沒有資金的投入,就沒有裝備的更新,也就沒有質量分析能力和質量控制能力的提高,很難保證產品質量的穩定。近幾年,不規范的競爭環境使國內一些陶瓷企業被卷入了低價位競爭的旋渦之中,在“寧可丟利,不可丟地”的思想支配下,出現了高負債和成本倒掛的現象,許多企業出現虧損和半虧損,導致了自我積累能力的減弱,制約了產品質量的提高。不少企業為了贏得市場,打著低檔次旗號。以劣質低價產品參與競爭,生產劣質產品,價廉質次的產品沖擊市場,導致規模與效益不能充分體現。正是這種市場格局,導致市場的不規范及無序競爭,使國內陶瓷行業出現了增量不增收,有規模無效益的尷尬局面,競爭能力大打折扣,削弱了在國際市場上的整體競爭力。
關口之八:經營差,缺乏營銷力。經營落后的問題也成了阻礙進一步發展的羈絆。許多企業缺乏國際營銷經驗,營銷手段落后,市場開發能力差,市場渠道少,在市場營銷、產品策劃、概念炒作和配套服務等方面都較落后,對一些國際貿易的操作方法和規則比較陌生,在體制和運作等方面不適應國際貿易的需求。在當前現代營銷觀念和信息化、電腦多媒體、互聯網科技等方面全面進步的情況下,不少企業還停留在等顧客上門看樣購貨等傳統的銷售方式上,很少利用互聯網進行與顧客的互動營銷,很少利用三維圖像進行產品的整體效果展示,很少利用這些現代技術與手段對高要求、高品位、高消費客戶群提供個性化、全方位、從品牌選擇到設計輔貼等整體服務的營銷。從產品推廣上看,目前國內80%企業的推廣手段都是硬性廣告模式,廣告的同質化現象非常嚴重,多是停留在對企業名稱和產品名稱的推廣上。一些所謂的營銷藝術技巧也只是靠眾多的評先、評獎、認證活動,靠領導行為方式進行產品推廣,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可效果平平。
關口之九:集約差,缺乏循環力。我國陶瓷行業雖然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國外先進設備,使工藝裝備水平有了較大提高,但多數企業仍是以半機械化設備為主,許多陶瓷企業特別是非陶瓷集中地區的企業缺乏標準化、專業化、商品化的原輔材料供應,致使產品質量波動較大,難以滿足高檔陶瓷生產工藝要求,經濟增長模式帶有明顯的粗放型特征,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低效率、低利用率等問題十分突出,造成了資源的低值消耗與大量浪費,甚至帶來了經濟效益與生態環境之間在某種程度上的失衡,使資源與環境承受能力變得十分脆弱,不足以形成像發達國家那樣的陶瓷資源節約型產業群及其循環經濟產業鏈。此外,為陶瓷行業服務的成型模具材料生產及機械設備制造等配套行業也存在較大差距,這些都制約了產品質量和行業競爭力的提高。
關口之十:視覺小,缺乏外拓力。許多企業競爭意識不強,“等、靠、要”觀念嚴重,缺乏投身國際市場的勇氣和信心,沒有到國際市場爭得一杯羹的雄心壯志,只會在家門口參與國內市場的惡性競爭。再加上許多企業對國際市場不熟悉、缺乏國際營銷經驗等因素制約了對國際市場的開發,致使外貿國際市場活動不足,所占國際市場份額不大,市場銷售額有限且價格極低,這無疑對全國陶瓷工業發展很不利。
湖北谷城經濟和信息化局 李國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