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lyfans的入口访问官方平台-onlyfans.com-onlyfans是什么意思

2011年湖北建材年鑒

日期:2012-03-13 21:03:13
瀏覽數:
【概況】截止2011年底,湖北省規模以上建材企業1090家,從業人員16.12萬人。全年實現工業總產值1511.75億元,同比增長62.79%(以下皆為同比增長),經濟規模居全國同行業第10位,其中12月產值172.58億元,創月產歷史最高記錄;非金屬礦制品工業增加值474.11億元,增長31.7%;銷售產值1464.72億元,增長56.33%,高于全國同行業平均增長率21.2個百分點。
全省預分解窯水泥熟料生產線60條,年熟料生產能力6000萬噸;全年水泥總產量9343萬噸,增長10.3%,居全國第8位。全省浮法玻璃生產線11條,年浮法玻璃生產能力5510萬重量箱;全年平板玻璃總產量6825萬重量箱,增長46.9%,居全國第5位。陶瓷磚產量3.14億平方米,增長81.46%,居全國第7位;衛生陶瓷產量1396萬件,增長40.52%,居全國第4位;石膏板產量1.32億平方米,增長74.9%,居全國第6位;水泥排水管產量2692千米,增長47.3%,居全國第4位;水泥混凝土樁產量1359萬米,增長26.4%,居全國第8位;花崗石板材產量751萬平方米,增長69.8%,居全國第7位;大理石板材產量445萬平方米,增長71.4%,居全國第6位(2011年湖北省建筑用石加工規模以上企業98家,工業總產值89.25億元;但大理石和花崗石板材總產量僅統計了23家,據此推算,實際總產量應超過2000萬平方米)。
【經濟運行特點】
1、增長速度加快。2011年,湖北省固定資產投資12932億元,增長28.7%;新開工項目21242個,增長26.1%,對建材工業發展產生較大拉動作用,成為近3年來經濟增長速度最快的一年。全省建材工業總產值增長率超過2010年20.94個百分點;超過2009年24.49個百分點。工業增加值增長率超過2010年17.85個百分點;超過2009年22.32個百分點。同時,湖北建材工業增長速度分別超過全省工業和全國建材工業平均水平。
2011年湖北省建材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率對比圖
 
2、主要建材產品產量創新高。水泥總產量達到9343萬噸,比上年凈增360萬噸;月產量波動較小,基本穩定在850萬噸左右,除1-2月份外,4月產量773萬噸,全年最低;12月產量972萬噸,全年最高。水泥熟料產量5724萬噸,其中預分解窯熟料產量5152萬噸,占水泥熟料總產量的90.01%,超過全國平均水平3.71個百分點。按照水泥熟料與水泥產量比例推算,全年由省外輸入湖北的水泥熟料約1000萬噸左右,進一步抑制了湖北水泥熟料產能發揮。
 
  平板玻璃總產量6825萬重量箱,比上年凈增2628萬重量箱;隨著平板玻璃行業效益下滑,月產量呈沖高回落態勢,除1-2月外,6月產量826萬重量箱,創歷史最高記錄;12月產量482萬重量箱,為全年最低。其中浮法玻璃產量4985萬重量箱,占平板玻璃總產量的73.04%,低于全國平均水平15.93個百分點。
 
建筑陶瓷總產量3.14億平方米,增長81.46%,比上年凈增1.39億平方米;月產量隨市場變化呈震蕩走勢,1月產量1530萬平方米,全年最低;11月產量4710萬平方米,全年最高,并標志著湖北建筑陶瓷年產能突破5億平方米大關。
3、經濟效益大幅攀升。湖北省建材工業全年共實現利潤110.06億元,增長104.96%;實現利稅164.96億元,增長83.76%。
湖北建材工業經濟效益大幅增長主要有兩方面因素:
一是水泥工業經濟效益增勢強勁。湖北水泥工業全年共實現利潤49.67億元,增長154.67%,高于全國平均增長率87.6個百分點,占全省建材工業利潤總額的45.13%;實現利稅70.31億元,增長112.87%,高于全國平均增長率54.94個百分點,占全省建材工業利稅總額的42.62%。
二是經濟規模的擴大帶動利潤總額的提高。2011年,湖北建材工業總產值和工業增加值增長,均超過全省工業、全國建材行業平均增長水平。其中建筑砌塊工業總產值173.88億元,增長98.01%;實現利潤10.72億元,增長133.93%。建筑陶瓷工業總產值89.67億元,增長118.63%;實現利潤3.72億元,增長158.66%。石材工業總產值116.6億元,增長71.32%;實現利潤6.71億元,增長78.46%。在建材工業26個子行業中,利潤增長的有23個子行業,利潤增長率超過50%的有19個子行業。
【行業發展中的主要問題】
1、平板玻璃行業經濟效益下滑局面沒有根本改觀。湖北省平板玻璃工業全年利潤增長率為-68.1%,其中虧損企業虧損額達到5760萬元,是建材工業中虧損最多的子行業,虧損額占全省建材工業虧損企業虧損總額的28.1%。
2、水泥工業經濟效益有下行趨勢。主要表現為水泥價格逐步回落,通用水泥平均出廠價由6月341元∕噸下降到12月328元∕噸;規模以上水泥企業利潤由9月全年最高7.1億元,下降到12月2.2億元,接近全年最低盈利水平。
 
3、主要建材產品附加值較低。湖北省建筑陶瓷每平方米平均利潤約1.2元;花崗石板材每平方米平均利潤不超過10元;衛生陶瓷單件產品平均利潤僅0.10元,已處于虧損邊緣。主要建材產品出廠價遠低于廣東、福建、江浙等沿海省份水平。
4、產業集中度偏低。2011年工業統計范圍由年主營業務收入500萬元及以上提高到2000萬元及上,使湖北建材工業規模以上企業數大幅減少,由2010年的2093家下降到1090家,減少了47.92%;其中減少最多的是建筑砌塊企業,規模以上企業數由497家減少到208家;水泥制品規模以上企業數由205家減少到122家;石材加工規模以上企業數由202家減少到98家。湖北防水材料行業不僅表現為規模以上企業數的減少,更直接反映出規模以上企業工業總產值的下降,與2010年相比,規模以上企業由28家減少到11家,規模以上企業工業總產值由17.18億元下降到15.27億元。
建材產品出口】2011年,湖北省建材工業完成出口額1.52億美元,增長31.39%。 出口額較大的產品主要有陶瓷磚2645萬美元,增長14.45%;花崗石制品2580萬美元,增長49.33%;石英玻璃1442萬美元,增長24.39%;衛生陶瓷1367萬美元,增長50.9%;大理石制品934萬美元,增長率為-19.09%。
建材工業投資】2011年,湖北省建材工業投資已改變水泥工業“一業獨大”局面,以石材加工為代表的低碳產業和以其他非金屬礦物制品為代表的無機非金屬新材料投資力度加大。全省建材工業完成投資總額559億元,增長59.86%;超過全國建材工業平均增長率28個百分點,顯示東部地區產業轉移對湖北建材工業投資的促進作用。其中水泥工業完成投資52億元,增長率6.33%;占全省建材工業投資總額的9.3%,比上年下降4.31個百分點。投資絕對額超過水泥工業的有:建筑砌塊完成投資76億元;石材開采與石材加工完成投資75億元;其他非金屬礦物制品完成投資68億元;建筑陶瓷和衛生陶瓷完成投資66億元;水泥制品與砼結構構件完成投資52億元。
 
  【湖北建材名牌】11月14日,湖北省實施質量興省戰略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湖北省質量協會 發布公告,武漢華麗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的PSM生物材料及制品、聯塑科技發展(武漢)有限公司生產的塑料管材管件、湖北中南管道有限公司生產的鋼筋混凝土電桿、武漢雙強管業有限公司生產的鋼筋混凝土管、武漢格瑞林建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聚羧酸高性能減水劑、武漢晶毅玻璃有限公司生產的建筑裝飾玻璃、華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保壘牌水泥、中科恒達石墨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柔性石墨卷材(板)等21家建材企業產品被評為2011年度湖北名牌產品。
淘汰落后產能】11月21日,省經信委、省發改委、省物價局、華中電監局組織專家對“湖北省第二批執行差別電價企業名單”進行復審,武漢市黃陂區木蘭水泥粉磨制造有限公司、黃石市秀嘉水泥有限公司等20家水泥企業被列入限制類名單。12月29日,湖北省淘汰落后產能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發布《湖北省2011年度淘汰落后產能驗收情況公告》,全省共淘汰落后水泥產能299.8萬噸,共涉及丹江口市湖北樂門水泥有限公司、竹山縣康華建材有限公司等16家企業,共關閉和拆除機立窯19座,旋窯4座,磨機20臺。
科技創新】6月14日,湖北省科技創新獎勵大會在洪山賓館隆重召開,省政府表彰2010年度為全省科技事業作出突出貢獻的科技人員和單位。共有7個建材及無機非金屬項目獲獎,湖北菲利華石英玻璃股份有限公司獲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獎。11月15日,2011年度“華新杯”全國建材行業技術革新獎評審會評審結果公布,湖北國創高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等3家企業的4個項目獲獎。
 
2010年度湖北省科學技術獎勵項目錄(建材及無機非金屬材料)
 
獎種及等級
 
獲獎項目
獲獎人
獲獎單位
科技發明
一等獎
鈦酸鋇基半導體納米
材料及其多層片式陶
瓷熱敏元件制備技術
周東祥、傅邱云、胡云香、
龔樹萍、劉歡、鄭志平
華中科技大學
科技進步
一等獎
超純凈鋼中間包冶金
耐火材料關鍵技術
顧華志、汪厚植、鄒繼新
張美杰、薛正良、李具中、
趙繼增、蔣國璋、賀中央、
王興東、吳峰、黃奧、
陶曉林、王璽堂、嚴培忠
武漢科技大學、武漢鋼鐵股份有限公司煉鋼總廠、武漢瑞升特種耐火材料有限責任公司、北京利爾高溫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濮陽濮耐高溫材料(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科技進步
一等獎
建筑裝飾微晶玻璃成
套生產技術及產業化
程金樹、何峰、湯李纓、
全健、謝俊、李宏、
鄒慧寧、陸平、鄭偉宏、
劉鳳娟、樓賢春、裴新美
武漢理工大學、湖北師范學院
科技進步
二等獎
水電工程骨料生產新
型工藝研究與應用
周厚貴、付俊雄、朱顯山、
呂芝林、田斌、王章忠、
郭光文、覃尚貴、燕喬、
楊軍
葛洲壩集團第五工程有限公司、三峽大學、中國葛洲壩集團公司
科技進步
二等獎
 
 
大尺寸光纖預制棒制
備技術和產業化創新
工程
徐錫洲、張穆、李龍勤、
羅杰、蔣小強、羅中平、
韓慶榮、張樹強、熊壯、
李震宇
長飛光纖光纜有限公司
科技進步
三等獎
外墻外保溫專用耐堿
玻璃纖維網格布
楊興明、郭清、張先玲、
潘建軍、吳敏勇、楊群
襄樊匯爾杰玻璃纖維有限責任公司
科技進步
三等獎
 
 
 
稀土改性瀝青路面低
溫冷補材料研究
魯永發、范建海、章征春、
丁慶榮、鮑玉洪、王英、
胡兆德
當陽市公路管理段、湖北省交通戰備辦公室、湖北省公路管理局、宜昌市交通戰備辦公室、宜昌市公路管理局
科技型中小
企業創新獎
 
 
湖北菲利華石英玻璃股份有限公司
 
 
2011年度“華新杯”全國建材行業技術革新獎(湖北省獲獎項目)
 
獎種及等級
 
 
項目名稱
 
主要完成單位
 
主要完成人
 
 
技術改造類三等獎
 
 
半移動乳化瀝青加工設備
 
 
湖北國創高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周永恒、黃金花、
皮四明
 
 
技術開發類一等獎
 
 
水泥窯協同處置三峽漂浮物
 
 
華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
 
李葉青、王煥忠、
胡貞武、王加軍、
張 江、周致遠
 
 
技術開發類三等獎
 
 
CA砂漿材料應用研究
 
 
湖北國創高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吉永海、鄒進忠、陳 亮
 
 
技術開發類三等獎
 
 
新型膨潤土貓砂生產工藝
 
 
湖北中非膨潤土有限公司
 
謝愛虎、王 鴿、郭海盈
 
 
記事
3月10日,湖北省墻體材料工業協會以《關于開展建筑垃圾綜合利用的函》(鄂墻協函〔2011〕1號)向武漢市委書記阮成發建言,建議武漢市采取集約化經營方式,實現無害化及綜合利用建筑垃圾。5月19日,武漢市政府頒布《武漢市建筑垃圾管理暫行辦法》(武漢市人民政府令第219號),明確提出要制定鼓勵、扶持建筑垃圾綜合利用的優惠政策,扶持建筑垃圾綜合利用的科學研究、產業發展。
3月16日,湖北三峽新型建材股份有限公司投資3.5億元興建的具有國內領先水平的1100T/D浮法玻璃生產線投入生產。
3月18日,中國建筑第三工程局有限公司與華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在武漢簽訂了“配送合作”等四項戰略合作協議。
3月29日,《湖北省人民政府關于公布湖北省首席技師名單的通知》(鄂政辦發〔2011〕30號),湖北三峽新型建材股份有限公司職工蔡學松榮獲“湖北省首席技師”稱號。
4月3日,湖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扶持全省水泥行業又好又快發展的意見》(鄂政辦發〔2011〕32號),明確提出要扶持華新水泥、葛洲壩水泥等骨干企業做大做強,促進全省水泥行業又好又快發展。
5月28日,湖北省委副書記、省長王國生在荊門市委,市政府領導陪同下到京山潭龍石材有限公司調研。
5月31日,《湖北省志·工業·建材工業(1979-2003)》(送審稿)通過評審,參加評審會議的有省地方志辦公室、省經信委、省發改委的領導;有關專家學者;原省建材工業行政主管部門的老領導和省內大型建材企業負責人。
6月8日,湖北省陶瓷工業協會在武昌成立,當陽鑫來利陶瓷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吳全發當選為會長,湖北中瓷萬達陶瓷有限公司董事長丁志堅等9名企業領導當選為副會長。
9月15日,華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華新集團建筑安裝工程有限公司、南京戈德水泥技術工程有限責任公司與塔吉克斯坦亞灣水泥廠共同投資的年產100萬噸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項目開工奠基。中方合資公司占比75%,亞灣水泥廠占比25%。華新水泥在亞灣水泥項目公司最終的股權占比為38.25%。該項目是塔吉克斯坦第一個新型干法水泥項目。
10月26日,武漢市科技局組織有關專家對武漢長利玻璃(漢南)有限公司完成的“超厚超寬浮法玻璃生產技術的研究開發”項目進行了技術成果鑒定。鑒定委員會認為,該項目采用拉邊機法實現了大噸位(900T/D)超厚(15mm)超寬(5200mm)浮法玻璃生產,屬國內首創,其整體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11月12日,武漢建筑材料工業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總承建的越南協富股份公司(Hiep  Phu  Corporation)年產800萬平方米無石棉纖維水泥板生產線投產儀式在緊鄰越南胡志明市的龍安省龍厚工業園隆重舉行。
11月22日,國務院國有重點大型企業監事會主席、中國能建集團新任監事會主席武保忠一行,赴葛洲壩集團當陽水泥公司和荊門水泥公司實地考察葛洲壩水泥板塊。葛洲壩集團股份公司黨委書記任生春、葛洲壩集團水泥分公司總經理潘德富陪同。
12月22日,湖北省長王國生在武昌會見中國制造業500強企業斯米克集團總裁李慈雄一行。李慈雄表示將追加在鄂投資,擬在武漢興建集建材家居行業展銷、設計、物流、經營、辦公為一體的區域總部和臺商高新企業總部基地。
湖北省建材工業協會秘書處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