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中國研發投入為一萬億元,已成為位居全球第三的研發大國,過去10年保持了21%的年均復合增長率。2011年中國在國際專利組織申請的發明專利數達到12萬件,同樣位居全球第三位。2012年中國的研發投入占GDP的比例從10年前的1%,上升到1.97%,雖低于發達國家研發投入平均水平的2.8%。但是如果研發投入在未來保持10%的增長速度,中國的研發投入強度將在2020年超過2.5%,達到發達國家的水平。
事實上,中國企業的實際研發投入強度很可能已經達到了2.5%的程度。判斷的依據是中國企業的實際研發支出并沒有完全在財務報表上的研發費用中體現出來。
中國的研發效率大幅高于發達國家。作為追趕者,中國享受了發達國家的技術成果外溢。在過去20年的發展過程中,中國在許多行業采取了“市場換技術”的戰略使得中國企業獲得了先進技術,汽車行業就是這方面的一個典型代表。
還有,在政府的投資和政策鼓勵下,有時中國政府會直接介入戰略性的技術收購(如高鐵、電力設備行業)。前鐵道部直接投入近百億美元從西門子/川崎重工購買高鐵技術,并在此基礎上采取"吸收,消化,再創新"的戰略制造出適合中國地理環境的高鐵。中國的技術進步出現了一日千里的躍進,但是這些完全無法反映在研發投入中,而是以固定資產投入的形式進行攤銷。
其次,研發費用被消費者承擔或計入了售后服務等非研發費用項。由于市場需求旺盛,消費者權益沒有被充分保護,許多公司先推出未成熟產品,然后基于市場反饋,不斷升級。國內廣闊的市場成為民族企業的試驗田。低試錯成本使得大量本應計入研發投入的經費被計入了售后服務等科目。一定程度上,全社會的消費者幫助制造企業分攤研發成本。
隨著經濟增長放緩,未來中國高速增長的研發投入會進入“緩沖地帶”或遭遇“急剎車”嗎?我們對分布在10個制造行業的30余家上市公司的調研顯示,有75%的公司認為其研發投入對收入占比在未來5-10年會繼續增加。國務院在研發投入上也有明確的量化目標,要求到2020年全社會研究開發投入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提高到2.5%以上,力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0%以上,對外技術依存度降低到30%以下等。
投資者普遍認為隨著劉易斯拐點的到來,中國的人口紅利已經開始逐漸退去,中國將迎來“老齡化”問題,因而對中國制造業的競爭力持懷疑態度。但中國充足、廉價的研發勞動力供給,即高等院校理工科畢業生,將是帶動“中國創造”發展的引擎之一。過去十幾年,中國對教育體系的大力投入使得未來理工科人才供給充足,豐富的人才資源使得中國的研發成本有望持續低于海外。
2000年至2011年,中國每萬名勞動力中研發人員數量從10人升至38人,人才結構得到優化。過去10年中國本科以上學歷的畢業生保持了20%以上的年均增長,10年前中國每年畢業50萬理工科人才,這個數字在去年上升到250萬。而研究所科研人員的薪酬,2011年的平均水平為人民幣5.2萬元,企業研發人員平均工資為人民幣6.0萬元。目前只有發達國家(約10萬美元/工程師)的1/10左右。“中國研發”的人口紅利才剛剛開始。
過去中國企業的研發投入集中在“開發“階段,而非“研究”階段。這是因為中國企業的積累少、底子薄,必須把有限的研發資源投入到風險小、收益快的應用研究中去。這樣的研發模式在初期對企業的快速成長是有利的。將大量的資源投入到市場研究中,以保證推出貼近市場需求的產品,這也是中國制造業的公司在過去十數年中,穩步從國際巨頭中獲得市場份額的重要原因。
但是必須承認的是,這種“市場跟隨者”的研發戰略路線已經不能適應今天的競爭環境對中國的要求。按照國際標準,研發活動可以細分為三個大類: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試驗研究。試驗研究是在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成果基礎上的改進,包括產品改進,工藝改進等等。比較中國和發達國家的研發投入結構,可以發現,相對于歐美發達國家的占比低于50%,中國在試驗研究方面的投入占總投入的80%,而且在過去幾年還呈現上升趨勢。可以看出,中國企業的基礎研究占總投入的比重非常之低。
基礎研究是一個廣種薄收的行業,能夠真正轉化成生產力的少之又少;但又是一個高風險高回報的行業,偉大夢想的實現不但直接推動社會的發展,還可以帶給發明者巨大的經濟回報,如蒸汽機、電訊、微軟等等。但是,基礎研發的過程漫長而枯燥。熱愛科學和探索未知的科學家精神是支撐基礎研究的基石。科學家精神或許是高速經濟發展下的中國最缺乏的,而這或許需要教育理念的轉變。
由于整個社會對于企業的專利保護意識仍然不足,對于侵犯知識產權事件的處理力度之低,無法切實維護創新企業/科學家的利益。風險和收益的不相匹配制約了企業/高等院校投入基礎研發、創新性研發的積極性,轉而選擇投入收益比更好的短平快項目。法律缺乏對專利的保護是導致基礎研究投入不足的根本原因,這會制約中國制造業長期競爭力的發展,也為大規模出口埋下隱患。
考慮到研發投入的存量效應,我們看好大量的增量研發投資逐漸提升中國的整體研發實力。受益于企業持續的投入和方興未艾的科研人員人口紅利,逐漸由量變產生質變,有望逐漸從“中國制造”發展成為“中國創造”。
----------------------------------------------------------------------------------------------
侯延琨:瑞銀證券中國證券研究主管、亞太區汽車行業研究主管,曾連續四年被《機構投資者》評為亞洲最佳汽車行業分析師。他擁有美國康奈爾大學工商管理碩士學位和東京工業大學化學工程博士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