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處武陵山腹地的湖北恩施州咸豐縣,依靠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近年來石材產業發展迅猛。今年“五一”前夕,咸豐縣政府辦公室收到中國石材協會的正式文件,該縣被授予“中國·武陵石材之都”稱號,這勢必將為當地石材產業發展注入更加強勁的活力。
大山深處埋寶藏
咸豐縣位于鄂、渝、湘、黔四省市邊界結合部,境內擁有方解石、大理石、砂巖等品種繁多的石材礦藏。其中,品質上乘的白色方解石貯量1000萬立方米以上;而品種繁多、石質堅硬、色層穩定的大理石,儲量在5000萬立方米以上;礦層穩定、易于開采的露天紫砂巖,儲量則多達近1億立方米。
咸豐石材品種多、質地好,被譽為“石頭王國”、“武陵石材之都”。經國家專業部門檢測,咸豐石材無輻射,環保性能好。咸豐方解石白度高達92%以上,被譽為“中華一絕,天下最白”。“木紋黃”砂巖品質在國內外位居上等,“紅線米黃”大理石獨具特色。而幾百年前建造的“唐崖土司城”正是咸豐遠近聞名的木紋砂巖打造。
《咸豐縣志》記載:明萬歷天啟年間,土王覃鼎屢建戰功,聲威顯赫,夫人田氏精明能干,治理有方,從大山開采出質地優良的石頭,把土司城修整一新,三街一十八巷三十六院縱橫交錯……四百多年后,“荊南雄鎮”雄風不再,只有那斑駁的石雕石刻依然屹立在唐崖河畔,見證著曾經的輝煌。
如今,這些埋藏于咸豐縣深山大地間的石頭,再次被人們發現并被開發出來,正走出大山、走向世界。
“石疙瘩”變“金元寶”
曾幾何時,咸豐人身在寶山難得“飽”,守著優質石材資源卻無力開發。沒有人才,缺乏技術,咸豐人只能望石興嘆。如何將“石疙瘩”換成“金元寶”,成了咸豐縣干部群眾的熱切盼望。
隨著城鄉建設和房地產業規模的不斷擴張,石材需求日益增加。2008年,咸豐縣委縣政府決定立足本地實際,把石材加工作為主導產業培育,并提出打造“武陵石材之都”的戰略目標,“點”石成金工程終于拉開序幕。
招商引資成為咸豐石材產業發展最初的助推劑。2008年,香港商人李新圭來到咸豐開發米黃大理石,成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建塬石業公司的壯大,極大地刺激了本土企業的成長。該公司董事長莫文強回憶創業情景時說:“創業之初,由于資金缺乏,無力購置大型機械,只能靠最原始的開采方式來維持企業運轉。2009年,我到福建一家房地產公司推銷砂巖板材,對方看中了我們的砂巖產品,一下子要將10余棟高檔別墅的裝飾材料訂單給我們,但我們無力批量生產,1000余萬元的生意就這樣泡了湯。”從福建回來后,莫文強痛下決心,籌資500萬元進行技改,并以30萬元的年薪從福建引進1名資深石材專家指導石材加工,公司的產量和效益立竿見影顯現出來。到2013年底,建塬公司年產值達到5000萬元以上。
如今,新明龍石業、武陵礦業、磊源石業、鑫磊礦業、建興石材、鑫山礦業等石材加工企業發展形勢喜人。而鄰近的重慶、貴州、湖南、四川等地的石材也源源不斷地匯聚到咸豐,進行深加工后銷往全國各地和海外,咸豐“武陵石材之都”聲名鵲起。
綠色發展成大道
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在發展石材產業中,咸豐縣特別注重環保、節能與可持續發展。
一方面,咸豐縣積極規范石材資源有序開發,通過調整產品結構和提檔升級,鼓勵企業走集團化、規范化、科學化、品牌化之路,充分合理地利用石材礦藏資源,確保資源利用最大化。該縣圍繞石材板材、石材化工及石材工藝品等精深加工,著力打造“武陵石材之都”。目前,咸豐縣已形成忠堡石材工業園、朝陽粉體工業園、清坪輕鈣工業園、丁寨建材工業園等多個石材產業園區。當地生產的“安琪米黃大理石”、“木紋砂巖”等石材產品已成為國內建筑市場同類進口產品的重要替代品。
另一方面,咸豐縣對石材加工企業的生產工藝、環境影響治理嚴控標準,走出一條環保的資源型產業之路。該縣先后投入數億元,對重點石材企業進行技改,對石材加工中產生的廢水進行循環利用。對加工中的石材廢料,引進人工大理石生產線,對廢料進行再利用,提升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咸豐縣還投入巨資,完善產業園區的交通、供電、集中供排水等基礎設施,極大地增強了石材產業的承載能力。據了解,湖北省政府已將咸豐大理石產業園列為全省“兩計劃一工程”重點支持項目,湖北石材產品檢驗檢測中心也落戶咸豐,為當地石材產業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檢測支撐。
目前,咸豐的大理石、砂巖板材生產能力達到了900萬平方米以上,工業石材粉體材料年加工能力超過20萬噸,石材銷售年收入逾10億元,產品暢銷國內各省區市及日本、韓國等國家和地區。預計到2017年,咸豐大理石板材產能將達2000萬平方米,砂巖裝飾板材及工藝板材年產能將達600萬平方米,粉體加工產能將達40萬噸,石材及其延伸產業產值將超過50億元。
中國建材報記者閻友華通訊員孫東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