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6日,工信部副部長辛國斌在的國務院政策吹風會上表示。“我國是制造業大國,也是互聯網大國,推動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有利于形成疊加效應、聚合效應、倍增效應。”
5月4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關于深化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近期將正式發布。再加上此前發布的 《中國制造2025》以及《積極推進“互聯網 ”行動指導意見》,“這三個文件,我認為構成了制造強國戰略的一個政策體系。”
辛國斌稱,李克強多次指出“中國制造2025”的前途就在于“ 互聯網”,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也對推進“中國制造互聯網”作出具體部署。而即將發布的《關于深化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對未來一段時期融合發展提出了具有針對性的政策措施。《指導意見》重點在體制機制、國企改革、財稅金融、用地用房、人才培養、國際合作等方面為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提供引導和保障。《指導意見》發布以后,工信部還將會同有關部門在細化工作分工,再出臺一些推動政策措施落實的配套文件。一條主線、兩個平臺、三個模式、三個能力、七項政策
辛國斌表示,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互聯網日益成為驅動產業變革的主導力量,推動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是深化結構性改革尤其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發展新經濟,加快“中國制造”提質增效升級的重要舉措。工業和信息化部聯合國家發改委、財政部,會同相關部門共同制定了《關于深化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內容可以概括為“12337”:一條主線、兩個平臺、三個模式、三個能力、七項政策”。具體如下:
圍繞一條主線,即以激發制造企業創新活力、發展潛力和轉型動力為主線。
打造兩個平臺,即構建基于互聯網的大型制造企業“雙創”平臺和為中小企業服務的第三方“雙創”服務平臺,營造大中小企業協同共進的“雙創”新生態。培育三個模式,即支持鼓勵制造企業與互聯網企業開展多種形式的跨界合作、融合發展,積極培育網絡化協同制造、個性化定制、服務型制造等網絡化生產新模式,增強制造企業創新活力和轉型動力。增強三個能力,即增強支撐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的基礎技術、解決方案、安全保障等能力,夯實融合發展基礎,激發制造業發展新動能。落實七項政策,即在體制機制、國企改革、財稅金融、用地用房、人才培養、國際合作等方面加強政策引導和措施保障。
辛國斌表示,下一步,工業和信息化部將會同有關部門,務實推進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四大措施提供支持 將出臺一系列配套文,在政策措施方面,《指導意見》重點在體制機制、國企改革、財稅金融、用地用房、人才培養、國際合作等方面加強引導和保障。包括幾點:
一是在國企改革上,鼓勵中央企業設立創新投資基金,引導地方產業投資基金和社會資本支持大企業互聯網“雙創”平臺建設,創新創意孵化、科技成果轉化和新興產業培育;二是稅收政策上結合營改增改革試點,支持制造企業基于互聯網獨立開展或與互聯網企業合資合作開展新業務,落實好相關新業務,做實用的增值稅政策;三是在財政政策上要充分發揮現有專項資金及設立基金的引導和帶動作用,加大對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關鍵環節和重點領域的投入力度。重點支持制造企業“雙創”平臺建設運營和應用試點示范;四是在用房用地政策上,將工業用地政策應用到支持大型制造企業開展“雙創”業務上,支持制造企業利用存量房產、土地資源開展“雙創”等基于互聯網的新業務、新業態。
辛國斌還表示,《指導意見》發布以后,工信部還將會同有關部門在細化工作分工,再出臺一些推動政策措施落實的配套文件。推進大企業“雙創”平臺試點示范行動,《指導意見》提出要構建兩個“雙創”平臺,即基于互聯網的大型制造企業“雙創”平臺和為中小企業服務的第三方“雙創”服務平臺,使大中小企業協同共進。在推進平臺建設方面,首先要解決的就是大企業建立平臺的積極性問題。“中國的工業基礎比較雄厚,在大企業匯聚了很多有創新能力的人才等豐富的創新資源。但怎樣把人才資源轉化為創新優勢,需要加大政策扶持和引導。”辛國斌稱,“對大企業,我們會通過推進以大企業‘雙創’平臺建設為重點的試點示范行動,為創新創業提供服務。”
辛國斌表示,對于服務于中小企業的第三方“雙創”平臺,將推進包括地方政府在內的參與主體來共同創建,另外在提升中小企業的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水平方面,也會通過一些政策和資金加以扶持。“為他們(中小企業)迸發創新動力創造一些條件和基礎。”
來源:中國網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