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各省市大規模實行夏季水泥錯峰生產,大都是從今年開始的,目前各媒體均有不同程度報道。而山東是例外,去年夏季,山東就率先實施了夏季錯峰,再一次扮演了探路者角色。
此次采訪山東夏季水泥錯峰生產情況,一個問題始終讓記者關心,那就是各級建材行業協會在夏季水泥錯峰中扮演了什么角色?起到了多大作用?工作中有沒有不足?特別是,協會工作有難處嗎?
總之,本報和記者想給全行業在錯峰生產這件事情上,打個前站,探得一點經驗或教訓。
為“去產能”行業協會勇扛大旗
回頭看近幾個月的水泥行業,可謂新聞不斷,大的政策或者富有導向性的新聞事件連連推出。
先是5月5日《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促進建材工業穩增長調結構增效益的指導意見》出臺,這個國辦34號文件被譽為未來一段時期我國建材行業發展的綱領性文件。
緊接著從5月開始一直到近日,北方各省水泥行業開會、企業停窯的新聞不斷傳來。
7月6日,由中國水泥協會和新疆建材工業協會聯合舉辦的“全國水泥行業實現穩增長調結構增效益現場交流大會”在新疆烏魯木齊召開,國內大型水泥企業和老總們幾乎悉數到場,堪稱水泥行業少有的盛會。足以看出,新疆會議對行業和企業發展是多么重要,企業對新疆會議是多么的重視!新疆會議以貫徹落實國辦34號文件精神,去產能、補短板、加強自律為主題,圍繞供給側改革,建立水泥產能退出機制,全面推行錯峰生產以及大企業間產能互換等議題進行了深入討論和交流,目的在于推進全國水泥行業的經濟效益回升。
7月13日,中國水泥協會致函國家工信部原材料司的《關于報送“全面推行錯峰生產的政策建議”的函》(48號文件)通過網絡很快進入行業讀者視野。
7月18日,中國建材報派出新聞采訪組對山東夏季錯峰進行深入采訪、報道……
這一系列密集新聞事件,讓人目不暇接,是近年來水泥行業少有的。可以說,這一切都是水泥行業貫徹落實國辦34號文件精神的具體體現。其中我們不難發現,各級水泥(建材)協會在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尤其是中國建材聯合會和中國水泥協會做出了表率。記者認為,新疆會議的召開,是中國建材聯合會和中國水泥協會率領全國水泥行業貫徹落實國辦34號文件的標志性事件,會議向全國水泥行業發出了總動員、總號令。反應之快、銜接之準、企業配合之積極,令人印象深刻。
當然,新疆會議也無形中拉開了水泥行業夏季錯峰生產的序幕。特別是7月13日,中國水泥協會致函國家工信部原材料司的《關于報送“全面推行錯峰生產的政策建議”的函》,記者注意到,其中的“全面推行錯峰生產”一詞,沒有了任何前綴限制,較之國辦34號文件更進了一步。這一切,可見目前情勢下,行業壓力之大,企業壓力之大,協會工作之急迫、之給力。
夏季錯峰協會協調實屬不易
讀者可能記得,去年冬天北方地區第二次冬季水泥錯峰期間,媒體有《山東六家企業未落實水泥行業錯峰生產要求被通報》曝光事件。山東省為做好水泥行業冬季錯峰生產工作,減少不利氣象條件下大氣污染物排放量,山東省經信委、環保廳下發了《關于落實工信部、環保部在北方采暖期全面試行冬季水泥錯峰生產工作的通知》,要求2016年1~2月份全省水泥熟料企業停窯兩個月。此前的2015年12月3日,山東省經信委、省環保廳和省建材工業協會在濟南召開了全省水泥冬季錯峰生產工作會議,對錯峰生產要求做出了部署安排,并組織企業簽訂了《山東省水泥企業冬季錯峰生產自律公約》。然而截至2015年12月31日,有62家企業簽約,4家未簽。錯峰生產工作開始后,截至2016年1月5日12時,未按時停窯的有6家企業的6條生產線,包括已簽自律公約的2家企業和未簽約的4家企業。
這一消息經山東某網絡媒體率先曝光,很快受全國關注,各地不同媒體紛紛轉載。
獲悉消息后,記者第一時間趕赴山東省建材協會了解情況。據了解,網媒是從省環保廳獲得消息的,環保廳則是根據自己渠道掌握的未停窯消息對外通報。這些企業未停窯,有些背后是有原因的。
水泥錯峰,沒有想象的那么簡單
據了解,2014年第一次水泥錯峰生產時,山東就對不同企業的不同情況給予了彈性考慮和安排。比如,有些企業有出口熟料任務,有的是供應國家重點工程或大型建設項目,無法按照停窯,事先就規定這些企業可根據合同內容適當延緩停窯,但必須過后補齊停窯時間。對這些特殊情況環保部門不掌握,因此就有了當時的曝光新聞。
當然,山東水泥企業對于錯峰生產的認識,并不是百分之百的一致,也有不同的看法,本系列報道會安排專門的篇章進行介紹,茲不贅述。
在水泥企業采訪期間,記者還了解到,山東目前水泥生產企業的背景和身份較為復雜,有央企、國有、民營、股份制、外資、合資等,大部分是本土企業,還有外來企業,不一而足。這些企業在對待錯峰生產的認識和態度上表現各異。
比如一些有外資背景的企業,對待錯峰生產持不同看法,另外他們要求有政府的正式文件,需要把政府文件上報給可能是遠在國外的總部,獲準后方可執行停窯。而今年山東省經信委和省環保廳聯合發布的《關于化解過剩產能提升大氣質量實施水泥行業夏季錯峰生產的通知》(魯經信原[2016]281號),是晚于山東省建材協會的下發通知的,即企業先接到的是協會的文件,政府的正式文件后到。這個時間差讓許多外資企業難以操作。另外,政府文件是層層下發的,由省到市再到縣,文件在路上跑需要時間。有的企業反映他們一開始看到的只是一個復印件,不能不執行,執行卻很難。還有企業反映,他們的銷售市場主要在外省,可生產線是在山東境內,山東停窯,外省銷售市場的生產企業不停窯,他們感到不公平。
記者認為,錯峰生產期間出現的這些不協調或小問題,屬于具體操作上的細節問題,只要用心解決,很容易克服。
以上這些具體情況,正如山東省建材協會劉曉鳴秘書長接受采訪時所言:“水泥錯峰,企業背景復雜、問題多,具體執行起來太不容易了!”
最后,需要特別注意的是,7月22日,“錯峰生產”被寫入山東省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的《山東省大氣污染防治條例》,列入地方性法規。其他省市接下來會不會模仿山東跟進,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從現在開始,錯峰生產在山東不再屬于建材或水泥行業自己的事了,正式上升為受法律影響的全社會課題;掌握錯峰生產進程按鈕的,不只包括建材或水泥行業主管部門,還有環境保護部門。
來源:中國建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