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建三局節能減排工作側記
以前,人們只要一提到建筑工地,往往就會聯想到機聲轟鳴、塵土飛揚、垃圾成堆的“光灰”形象。如今,走進中建三局的施工項目工地,迎面見到的卻是景觀式的工地圍墻、園林式的花園工地、物業化的后勤管理、節能減排的各種“神器”……這些高“顏值”的建筑工地仿佛為城市里一道靚麗風景線。
建筑廢渣“零排放”
建筑工地的廢渣也能變廢為寶?
8月23日,在中建三局武漢綠地中心工地一側的“制磚廠”看到的一幕打消了記者的疑惑:堆積如山的建筑廢渣在破碎機的轟鳴中被粉碎成細骨料,骨料與水泥、砂等一起混合攪拌均勻,再通過機器高頻振動壓制成一塊塊灰砂磚。
記者在現場看到,制成的灰砂磚約5cm厚,有大、小兩種型號。制磚流水生產線僅由3名工人操作,半自動化生產,10分鐘即可生產26塊灰砂磚,日產量在1500塊到2000塊之間。經實驗室檢測,灰砂磚強度和質量均達標。目前,武漢3個在建工程項目準備將武漢綠地中心建筑廢渣制成的灰砂磚用于地下室砌筑和臨建圍墻搭建。
項目執行總經理鄭承紅告訴記者,傳統的建筑廢渣處理方式是填埋到地下,既不環保,又造成了資源浪費。今年4月,項目購買了這臺價值8萬元的制磚機,目前已將1048噸建筑廢渣制成11萬塊灰砂磚,基本實現了廢渣“零排放”。據測算,到工程完工期間還將產生9000噸廢渣,可制成100萬塊灰砂磚。9000噸廢渣如果運到外面填埋,每立方米廢渣按1公里20元運費計算,光運輸成本就要90萬元。“將建筑廢渣在工地內集中加工,制成合格的建筑材料循環使用,既環保又節省成本。”鄭承紅說。
我國每年因新建、拆除、裝修等產生的建筑垃圾約為15.5億噸至24億噸。據此計算,如果建筑垃圾無法資源化利用,我國每年將要拿出20多萬畝土地用于處理建筑垃圾。武漢城建委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武漢市正在研究建筑垃圾再利用和資源化,武漢綠地中心項目變廢為寶的綠色施工措施成本并不高,但環保效應明顯,可在全市大型在建工地推廣。
“海綿工地”不漬水
7月中上旬,多輪強降水襲擊武漢,數百個建筑工地變成澤國。記者在中建三局武漢光谷地下空間項目探訪發現,雖然下著傾盆大雨,工地臨建區域卻沒有積水。項目指揮長孫其水告訴記者,項目率先引入“海綿工地”建設理念,打造了一個“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水體不黑臭,盛夏不炎熱”的“海綿工地”。
走進占地1.2萬平方米的項目臨建區,只見綠樹成蔭,翠竹掩映,假山亭榭,小橋流水。中心花園內,有一條環形的景觀濕地水渠,30厘米深的溪流中還養有紅色金魚。這淺淺溪流并非自來水,而是自然降雨收集來的。地面則是透水磚和草坪。孫其水說,以往工地空地大多用混凝土硬化,土壤被“封死”,遇到下雨,雨水通過硬化的地面直接排放到市政雨水管網,大大增加了市政雨水管網的負荷量,如果碰到暴雨很容易造成工地大面積積水。
為避免工地積水,項目80%的空地鋪設透水磚,還種植了1800平方米草坪。由于透水磚、草坪具有良好的滲水保濕及透氣功能,通過土壤吸水、蓄水,很好起到了“海綿”作用,有效緩解了項目排水系統壓力,避免出現雨水蓄積和漫流現象,形成了土壤水分的循環生態。“由于混凝土吸熱,鋪設透水磚取代硬化的混凝土,夏天氣溫要低4至5度。”
為收集雨水,項目建起了地下蓄水模塊,可實現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自然“釋放”循環利用。項目設置雨水收集管和埋深全自動清洗過濾器,經過凈化處理的雨水可用于綠化灌溉、車輛清洗、廁所沖洗,真正做到節約用水。
“在武漢市建設‘海綿城市’的背景下,光谷地下空間項目率先打造武漢首個‘海綿工地’,既耐看又管用,真正踐行了綠色發展的大理念。”項目指揮長孫其水自豪地對記者說。
“降塵神器”威力大
8月20日,江城驕陽似火。記者來到中建三局武漢長豐村城中村還建樓工地,明顯感覺氣溫比市區低些。放眼望去,偌大建筑工地,鮮花綠草搖曳賞心悅目的青翠,塔吊、道路自動噴淋系統和噴霧炮同時噴出水霧,在空中、地面形成一道道“水霧幕墻”。
“塔吊降雨羅,塔吊降雨羅!”記者循聲抬頭望去,工地3臺塔吊一邊吊運建筑材料,一邊洋洋灑灑噴著水霧。3個塔吊的吊臂像3個巨大的淋浴花灑,以塔身為圓心,360度旋轉,在50米半徑范圍內實施“人工降雨”。項目經理李偉建告訴記者,項目每天早、中、晚都會對工地進行噴霧降塵,大氣污染嚴重時,還會提高噴灑頻次。在風速低于二級的情況下,單次噴霧10分鐘,工地大氣中的顆粒物濃度降低84%,溫度降低3至5℃。工人師傅高興地說,天熱時,一陣毛毛雨過后,整個人都神清氣爽。
在該工地,一臺橘紅色噴射水霧的“小鋼炮”引起記者的注意。據介紹,這種名為噴霧炮的“降塵神器”有效射程20余米,“炮身”下方連接著水箱,接通電源后,“炮筒”內的大風扇高速旋轉,轟隆隆送出水霧,隨著“炮身”上下左右旋轉,工地地面立刻變得微微潮濕,空氣就像剛下過雨般清新。該噴霧炮與普通灑水車不同,其噴灑的不是小水滴而是超微水霧,能吸附空氣中的粉塵顆粒,達到消除污染物和減霾的目的。
項目經理李偉建告訴記者,該工地安裝了“污染源在線監控系統”,可隨時自動采集工地上的噪音、直徑100微米以下的顆粒物濃度等數據,如“鷹眼”般全天候監控工地污染源。
武漢市環保局項目負責人符祖文表示,通過對建筑工地揚塵實施連續在線監測,環保部門可進一步掌握建筑工地揚塵污染狀況,從而推進工地揚塵污染防治的對策和措施,為有效防治和降低施工期間揚塵污染、改善城市空氣質量提供決策依據。
統計顯示,武漢工地突破1.1萬個,施工揚塵對霧霾“貢獻”占比達17%。今年5月,武漢啟動工地揚塵污染專項治理,今年將重點推進工地安裝噴灑降塵設施。截至目前,該市已有100多個工地安裝噴灑降塵設施。
建筑工業化讓城市安靜下來
現代化的工廠車間里,由電腦設計后再統一生產的樓板、墻板、樓梯甚至陽臺,接連不斷地在標準生產線上下線,之后被運進城里的建筑工地,像“搭積木”一樣修建起一棟棟高樓大廈。這個場景,已經在武漢中建深港新城變為現實。
8月24日,記者走進位于武漢新洲區的國家級住宅產業化基地——中建三局武漢綠色建筑產業園PC(預制混凝土)制造廠。建筑面積7萬平方米廠房內,擁有4條自動化生產線,是湖北省規模最大、現代化程度最高的PC構件廠,專門生產標準化的建筑“零部件”,年產能達15萬立方米,足以建造150萬平方米的住宅。
距離廠房不遠處的京東大道上,湖北省首個建筑工業化項目——中建深港新城一期6棟住宅樓已全面封頂。每棟建筑的樓梯、陽臺、外墻和樓板,全部產自該廠,在施工現場像“搭積木”一樣直接拼裝。建成后的這6棟住宅樓,建造精度精確到毫米級,一舉解決了傳統建筑墻體龜裂,窗臺、墻縫、衛生間滲漏等九成以上的質量通病。
據項目經理凡科介紹,與傳統施工方式相比,這一新式造樓工藝真正實現了“綠色”建造。施工過程中,現場沒有了傳統工地上灰塵滿天、噪聲隆隆的忙亂景象,工地地面全部用水泥硬化,空氣中幾乎沒有揚塵;現場沒有了堆積如山的鋼筋和混凝土,取而代之的是碼放整齊的預制構件;工人也不再灰頭土臉,而是像在工廠車間里一樣有序地安排吊裝。
凡科說,采取建筑工業化方式蓋樓,工地PM2.5降低約36%,噪聲減少約38%,建筑垃圾減少約80%,施工用水節約60%,施工用電節約20%,周轉材料減少55%,現場作業工人減少約50%。
武漢市建筑節能辦公室副主任童明德告訴記者,建筑產業化能最大幅度實現“四節一環保”,是武漢建設“兩型社會”和低碳生態城市試點工作的客觀要求,是“讓城市安靜下來”和“擁抱藍天”工程的組成部分,也是建筑業實現轉型升級的必由之路。
來源 中國建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