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lyfans的入口访问官方平台-onlyfans.com-onlyfans是什么意思

湖北武漢:碳排放行動禁止新建水泥等項目

日期:2018-03-01 08:56:40
瀏覽數:
(原標題:武漢出臺未來五年低碳排放行動計劃)
日前,武漢市政府印發了《武漢市碳排放達峰行動計劃(2017-2022年)》(以下簡稱《行動計劃》),明確到2022年,全市碳排放量達到峰值,工業(不含能源)、建筑、交通、能源領域和全市14 個區(開發區)二氧化碳排放得到有效控制,基本建立以低碳排放為特征的產業體系、能源體系、建筑體系、交通體系,基本形成具有示范效應的低破生產生活“武漢模式”,低碳發展水平走在全國同類城市前列。
低碳發展是武漢的必然選擇
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五位一體”戰略部署放在更加突出的戰略位置。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進一步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順應綠色低碳發展國際潮流,把低碳發展作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戰略和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途徑。習近平同志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尤其是加快建立綠色生產和消費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導向,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積極參與全球環境治理,落實減排承諾。國家確定了2030年的自主行動目標并向國際社會承諾: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左右達到峰值并爭取盡早達峰。國務院在《“十三五”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工作方案》也明確要求“各省(區、市)要將大幅度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強度納入本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年度計劃和政府工作報告,制定具體工作方案”。
市發改委有關負責人介紹,武漢市作為國家低碳試點城市,在2015年中美氣候領袖峰會上向國際社會承諾:武漢市二氧化碳排放2022年左右達到峰值,并寫入《武漢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和《武漢市低碳發展“十三五”規劃》。“低碳發展也是武漢市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這位負責人說。
《行動計劃》的目標
《行動計劃》明確了武漢市碳排放峰值目標。經過5年左右的努力,到2022年,全市碳排放量基本達到峰值,碳排放量控制在1.73億噸。同時,工業(不含能源)、建筑、交通、能源領域和全市14個區(開發區)二氧化碳排放得到有效控制,基本建立以低碳排放為特征的產業體系、能源體系、建筑體系、交通體系,基本形成具有示范效應的低碳生產生活武漢模式,武漢市低碳發展水平走在全國同類城市前列。
《行動計劃》還將目標分解到工業(不含能源)、建筑、交通、能源4個領域和全市14個區(開發區)。低碳發展水平走在全國同類城市前列。
六大工程亮點多
《行動計劃》從六個方面(即六大工程)明確了實現達峰目標的具體措施:
產業低碳工程。通過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提高農業低碳化水平,對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實現全市產業結構的低碳化。全面禁止新建鋼鐵、水泥、平板破璃、焦化、有色金屬等行業高污染項目。嚴禁在長江、漢江武漢段岸線1公里范圍內新建布局重化工園區。加強重點用能單位的節能監管,推進企業能效對標達標,嚴格執行高耗能產品能耗限額標準。推進鋼鐵、水泥企業用電實行階梯和差別電價。支持企業實施工業鍋爐窯爐節能改造、電機系統節能改造、余熱余壓回收利用、熱電聯產、工業副產煤氣回收利用、企業能源管控中心建設等能效提升工程。
能源低碳工程。通過控制能源和煤炭消費總量,發展非化石能源,提升天然氣、電力的利用比例,推廣熱電聯產,實現能源結構的低碳化。大力發展風電和光伏發電項目,建成湖北龍源黃陂劉家山風電場項目、國電黃陂云霧山風電場項目。在全市布局一批光伏發電項目,新建裝機容量達到25萬kW以上。推進生物質和垃圾規模化利用,新建大中型沼氣工程10 —15處,小型沼氣工程150處以上,全市沼氣工程總容積達到10萬立方米以上。提升天然氣利用比例,到2022年,全市建成高壓管道700 公里以上,中壓干管3200公里以上,各類天然氣場站270座以上。力爭在2020年底之前建成白滸山大型液化天然氣儲備基地一期項目。鼓勵發展城市用氣釆暖,引導和支持工業企業生產使用管道天然氣或者液化天然氣,推動三環線外鍋爐逐步實施煤(油)改氣,鼓勵發展天然氣調峰電站,大力發展天然氣分布式能源。
提高電力使用比例。實施“特高壓靠城、超高壓進城”項目,推進1000kV特高壓交流變電站和±800kV特高壓直流換流站項目建設。完善220kV城鄉骨干網絡,到2022年,新(擴)建220kV輸變電工程17項、新增變電容量641萬kVA,總容量達到2027萬kVA0完善llOkV城鄉配電網體系,到2022年,新(擴)建llOkV 輸變電工程73項、新增變電容量585萬kVA,總容量達到1943萬kVA。推進中心城區配電網改建、新城區農村電網改造升級工程,向城鄉一體化電網過渡。
嚴格控制煤炭消費。加強源頭管理,對于新建項目原則上不批準新建燃煤鍋爐;對于完全沒有條件使用清潔能源但因產業發展確實需要新建燃煤鍋爐的區域,要從嚴控制,其新(改、擴)建耗煤項目必須實行煤炭消費等量或者減量替代。嚴格執行全市關于高污染燃料禁燃區的相關規定。到2022年,全市煤炭消費總量控制在1950萬噸標準煤以內,力爭控制在1600萬噸標準煤以內。
推廣熱電聯產。以熱電聯產為主,天然氣分布式能源站和工業余熱為輔,地源熱泵、江水源熱泵和生物質燃料鍋爐為補充,推進集中供熱(冷)。到2022年,實現全市主城區和各開發區生產生活供熱配套,滿足工業生產負荷4300噸/小時,供熱面積4200萬平方米,年供熱量6.5X107吉焦。
生活低碳工程。通過推進建筑、交通、公共機構、生活方式的低碳工作,實現全社會生活的低碳化。嚴格執行低能耗建筑節能設計標準,標準執行率達到100%。到2022年,新建綠色建筑占當年竣工面積的比重達到50%,累計建成綠色建筑4500萬平方米以上,創建5個低碳生態示范區、10個綠色建筑集中示范區和50個高星級綠色建筑示范項目;累計建成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面積5000萬平方米以上;新型墻體材料推廣應用率達到100%,建材行業無廢渣、廢水排放。推進建筑產業現代化發展,自2018年起,建筑產業現代化建造項目占當年開工面積的比例不低于20%,此后每年增長不低于5%。
推進交通低碳化。優化發展綠色公共交通,打造“地鐵城市”。到2020年,基本形成覆蓋“三鎮”、通達“新城”的軌道交通網絡體系,軌道交通總里程達到400公里,軌道交通占公共交通客運量的比重達到50%以上。建設以國鐵樞紐為節點、城市軌道為骨干、常規公交為基礎、輪渡等為補充、慢行交通相銜接的一體化公共交通體系。到2022年,公共交通占機動化出行的比例超過60%,適時增加公交專用道。推進共享交通建設,完善公交、客運出租汽車智能調度系統、港航海事管理信息化系統建設。加快清潔能源交通工具推廣示范工程,實施“新能源公交車輛替換工程”,在港口裝卸機械和運輸裝備中優先使用清潔能源,到2022 年,全市新能源汽車推廣量達到4萬輛,建成150個以上集中式充換電站、7萬根以上充電樁。
推進公共機構低碳化。推廣無紙化辦公與在線辦公,減少使用一次性辦公用品。推行精簡高效會議組織模式,繼續完善遠程會議系統。開展“低碳辦公周”活動。全面推進公務用車低碳化,在2018年底之前全面淘汰“高污染、高排放”公務車輛。機關事業單位嚴格執行政府采購節能環保政策,逐步提高低碳產品的采購比重。
推進生活方式低碳化。啟動“低碳生活家+”行動計劃,建設“碳寶包”低碳生活家平臺,引導消費者選擇低碳產品。加強節能產品、環境標志產品的認證。推進生活垃圾源頭分類,完善垃圾綜合利用設施。支持和引導共享經濟發展,創新共享經濟發展模式和領域。開展低碳主題校園宣傳活動,不定期開展學生集體參與的低碳實踐活動。
生態降碳工程。通過優化城市生態格局,實施“綠色骨架”、“綠滿江城、花開三鎮”、生態藍網綠化和濕地保護修復、山體修復及山體公園建設等工程,提高城市碳匯,實現降碳的目的。優化城市生態格局,以山脈、水系為骨干,形成“一心兩軸五環,六楔多廊,一網多點”的綠色骨架,構建“綠峰作屏、綠楔引風、藍綠成網、大珠小珠嵌江城”的綠色空間結構。到2022年,森林覆蓋率達到14.05%以上,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41%以上。
實施“綠色骨架”主體工程。建成百里東湖綠道,打造世界級城中湖典范。完成山水十字軸綠化建設,圍繞主城區長江段,打造世界級城市中軸文明景觀帶。建成“縱軸”諶家磯、流通巷等地區全長15.4公里長江江灘公園,以及“橫軸”漢江灣地區5公里漢江江灘公園,延伸“兩江四岸”綠化岸線至三環線城市生態帶。實施“兩江四岸”綠化提升以及龜山景區改造項目,打通長春觀一洪山一珞珈山的綠化通廊。拓寬三環線城市生態帶,新增綠化面積19公頃以上。完成四環線146公里兩側各50米寬公益林帶建設。推進綠楔入城示范工程建設。
實施“綠滿江城、花開三鎮”工程。到2022年,新增林地12 萬畝,確保全市公益林面積穩定在90萬畝左右。新建23個公園,續建7個公園,增加公園綠地面積810公頃。推進200個街心公園建設。實施空中花園、立交橋、人行天橋特殊空間綠化、屋頂綠化等工程。
實施生態藍網綠化和濕地保護修復工程。到2022年,完成20個以上湖泊公園或者湖泊綠地建設,新建20公里以上沿江江灘生態綠洲。推進沉湖、上涉湖、漲渡湖、武湖、草湖等濕地自然保護區濕地生態保護恢復,建成國際重要濕地1處、省級及以上保護區3個、市級保護區2個。加快蔡甸區后官湖,江夏區安山、藏龍島,東西湖區杜公湖等國家濕地公園以及蔡甸區索子長河、桐湖,江夏區潴洋海,黃陂區木蘭花溪等省級濕地公園建設,推進濕地生態功能修復,建成國家濕地公園5個、省級濕地公園4個。
實施山體修復及山體公園建設工程。推進外環線以內黃陂區露甲山、蔡甸區橫山、青山區嘰頭山等12座共3980畝破損山體的生態修復,建成湯家山、鍋頂山、仙女山、硃山、將軍山、嘰頭山等山體公園。
低碳基礎能力提升工程。通過加強溫室氣體清單編制、低碳節能智慧管理系統建設、開展低碳相關標準建設,不斷提高低碳基礎能力,夯實碳減排的基礎。編制溫室氣體排放清單,將溫室氣體排放基礎統計指標納入全市統計指標體系,建立健全涵蓋能源活動、工業生產過程、土地利用變化、林業碳匯、廢棄物處理等領域,適應溫室氣體排放核算要求和政府目標考核要求的統計體系。實現市級溫室氣體清單編制常態化,在2018年底之前啟動區級溫室氣體清單編制工作。
建設低碳節能智慧管理系統。到2022年,低碳節能智慧管理系統基本覆蓋全市主要用能單位,實現對全市主要用能單位能源消費、碳排放情況的實時監控、分析、預警。
制定低碳相關標準。研究制定武漢市重點行業、重點產品、溫室氣體排放和能耗限額地方標準,強化標準實施,促進企業碳減排和能效提升。
低碳發展示范工程。通過建設近零碳排放、“五十百”低碳、低碳科技創新等示范工程,發揮示范工程的引領宣傳作用。實施近零碳排放區示范工程。以中法武漢生態示范城、花山生態新城等為載體,以低碳生產、低碳生活、低碳服務為主要內容,開展國家近零碳排放區示范工程建設,推動發展綠色低碳產業生態鏈,形成可復制的樣板工程。
實施“五十百”低碳示范工程。開展低碳企業、低碳機關、低碳校園、低碳醫院等低碳單位試點,建立低碳單位評價標準、指標體系和激勵約束機制。到2022年,在全市創建5個低碳示范城(園)區、10個低碳示范社區、100家以上低碳示范單位。
開展低碳科技創新示范。建立以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相結合的低碳技術創新體系,加大低碳技術領域關鍵技術的研發力度,搭建低碳科研平臺。鼓勵在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和封存等低碳技術領域的自主創新,將其作為市重大科技創新項目優先列入各類科技計劃。
建立機制管長效
為確保達峰行動可持續進行,《行動計劃》提出了六項長效機制:
一是項目準入機制。通過“能評+碳評”機制,嚴控高污染、高能耗項目的建設。
二是低碳市場化機制。探索將納入碳排放配合管理的門檻由之前的年耗能1萬噸標準煤及以上降低到到5千噸標準煤及以上企業。推行區域用能權交易和合同能源管理、合同節水管理等機制。
三是綠色金融體系。探索建立通過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綠色保險、綠色基金等綠色金融產品以及綠色金融工具和政策創新,支持綠色產業發展的綠色金融服務體系。
四是財稅激勵機制。落實節能低碳財稅支持政策,支持節能減排重點工程建設、能力建設以及公益宣傳。
五是節能監察機制。加強重點用能單位節能監察及與其他部門的聯動執法,加強區級節能監察機構建設,探索在碳交易市場引入第四方機制。
六是國際合作機制。通過深化中美、中歐氣候合作機制和利用C40城市氣候領袖群平臺等,推進國際合作,宣傳武漢低碳發展工作。
為確保落實《行動計劃》,武漢市由市低碳城市試點工作領導小組統籌協調全市碳排放達峰工作,各區和市直各有關部門做好各自領域的碳排放控制工作,確保各項工作任務有布置、有督促、有落實、有結果。同時每兩年對各單位目標任務完成情況進行評估并通督促整改,在2022年對目標任務完成情況進行考核,作為對各區、各部門領導班子、領導干部綜合考核評價的重要依據。據了解,武漢市在加大市、區財政資金對低碳領域支持力度的同時,鼓勵利用外國政府、國際組織等雙邊和多邊基金,開展低碳經濟領域的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
                                                                 來源: 武漢市發改委辦公室/環資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