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發展改革委環資司
綠色產品是指在保證產品性能的基礎上,對人體健康無害或危害小、能源資源利用效率高、生態環境友好的產品。擴大綠色產品消費規模、提升綠色產品消費水平是建設生態文明、促進綠色發展、創造美好生活的重要內容。近年來,綠色消費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綠色產品供給不斷擴大,綠色消費規模持續增長,綠色產品市場逐步規范,綠色產品消費發展態勢總體良好。
綠色產品消費發展態勢良好
綠色消費品種不斷豐富。綠色消費品種不斷豐富,節能家電、節水器具、有機產品、綠色建材等產品走入千家萬戶,空氣凈化器、家用凈水設備等健康環保產品銷售火爆,循環再生產品逐步被接受,新能源汽車成為消費時尚,共享出行蓬勃興起。
綠色產品消費規模持續增長。近年來,在促進綠色消費有關政策措施推動下,綠色產品供給逐步優化,市場規模不斷壯大。據保守估算,2017年,高效節能空調、電冰箱、洗衣機、平板電視、熱水器等5類產品國內銷售近1.5億臺,近5000億元;有機產品產值近1400億元;新能源汽車銷售77.7萬輛;共享單車投放量超過2500萬輛。2012年至2016年,我國節能(節水)產品政府采購規模累計達到7460億元。阿里零售平臺綠色消費者人數在2012-2015年間增長了14倍,占活躍用戶數的16%。
綠色產品消費政策不斷健全。近年來,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廢棄電子電器產品回收處理管理條例》等文件,國務院相關部門印發了《關于促進綠色消費的指導意見》《“十三五”全民節能行動計劃》《循環發展引領行動》《關于加快推動生活方式綠色化的實施意見》《關于鼓勵和規范互聯網租賃自行車發展的指導意見》《企業綠色采購指南(試行)》等文件,促進綠色產品消費的制度體系初步建立。
綠色產品消費生態環境效益逐步顯現。據估測,2017年國內銷售的高效節能空調、電冰箱、洗衣機、平板電視、熱水器可實現年節電約100億千瓦時,相當于減排二氧化碳650萬噸、二氧化硫1.4萬噸、氮氧化物1.4萬噸和顆粒物1.1萬噸。
重點領域綠色產品消費情況
節能節水產品2017年,空調國內銷售量約8900萬臺,同比增長46.8%,其中節能空調銷售量約2300萬臺,同比增長82.2%;洗衣機國內銷售量約4400萬臺,同比增長7.3%,其中節能產品銷售量約3600萬臺,同比增長19.8%;熱水器國內銷售量約4200萬臺,同比增長4.4%,其中節能產品銷售量約4000萬臺,同比增長6.5%。
2017年,我國LED照明產品產量超過106億只,同比增長34%;國內銷售量超過47億只,同比增長39%。同年,LED家居照明產品在用量超過22億只,同比增長37%。
2017年,我國水嘴產量約2億件,同比增長15%左右,其中節水型水嘴產量4500萬件。坐便器產量約7000萬件,節水型坐便器國內銷售量1800萬件。
健康環保產品隨著消費升級、生活品質的提高,居民對室內空氣質量和飲用水水質等的要求越來越高,空氣凈化器、家用凈水設備等健康環保產品成為消費熱點,消費規模不斷擴大。2017年,空氣凈化器產量、國內銷售量分別為1357萬臺、444萬臺,同比增長26.1%和2.3%;家用凈水設備產量、國內銷售量分別為1629萬臺、1477萬臺,同比增長11.4%和12.6%。
循環再生產品隨著公眾循環再生意識的增強以及循環再生產品質量的提升,循環再生產品逐步得到社會認可。
截至2017年,我國累計發布七批《再制造產品目錄》,獲得再制造產品認定的企業共61家,涉及11大類、40種產品、9528個型號,包括靜電復印機和數字多功能一體機、鋁合金車門、汽車發動機等。
綠色建材發展取得積極進展。建材工業綠色化進程明顯加快。如水泥行業已建成水泥窯協同處置生活垃圾、污泥等生產線約80條,在建和擬建的水泥窯協同處置生產線近百條。綠色建材產品品種不斷豐富。低能耗建筑用保溫隔熱材料、海綿城市用防水、透水和蓄水材料、裝飾裝修用功能性材料、太陽能建筑用光伏光熱產品、智能家居用集成化智能化產品等層出不窮。綠色建材規模不斷擴大。
新能源汽車2017年,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分別為79.4和77.7萬輛,同比增長53.8%和53.3%,分別是2013年的45和44倍,2013-2017年新能源汽車銷售情況見圖4。新能源汽車在汽車銷售市場占比達到2.7%,比2016年提高0.9個百分點。
共享出行2017年,共享單車覆蓋全國200多個城市,投放量超過2500萬輛。拼車、順風車成為出行時尚,被廣泛接受。以滴滴平臺為例,2017年滴滴順風車和快車拼車服務累計分享座位超過10.5億個。2017年滴滴將“拼車”升級為“拼座”模式,拼成率大幅提升。
政策建議
我國綠色產品消費取得了積極成效,但是還存在綠色消費意識不強、有效供給和需求不足、市場還不規范、政策措施不完善等問題。
下一步,要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按照高質量發展的要求,加快建立綠色生產和消費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導向,激勵和引導綠色產品消費,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推動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
(一)強化宣傳教育
把綠色消費納入全國節能宣傳周、科普活動周、全國低碳日、環境日等主題宣傳教育活動,開展新聞、網絡媒體公益宣傳,報道好的經驗做法,加強輿論監督,營造綠色消費良好社會氛圍。
(二)擴大有效供給
把提高綠色產品供給質量作為主攻方向,積極實施創新驅動,構建市場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鼓勵企業加大綠色產品研發、設計和制造投入。健全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等。
(三)規范產品市場
加快建立產品質量追溯制度。創新和強化事中事后監管,實行“雙隨機、一公開”,加大市場監督執法力度,嚴厲打擊虛假標識等違法行為,營造公平競爭的綠色產品市場環境。將違法違規企業或個人納入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臺,在“信用中國”網站公開。
(四)完善推廣機制
建立并推行綠色產品市場占有率統計報表制度,實施各地區推廣綠色產品績效評價。完善綠色產品標準體系,加快制訂修訂相關標準,做好標準實施。加大相關標識認證制度實施力度,擴大實施范圍,創新“領跑者”和相關技術標準的銜接機制。加大財稅激勵,加強綠色債券、基金、信貸等金融扶持。
(五)公共機構率先垂范
黨政機關、學校、醫院等公共機構要率先垂范,優先采購和使用綠色產品。
來源:中國經濟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