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lyfans的入口访问官方平台-onlyfans.com-onlyfans是什么意思

許倬云:城市化不應是鄉村社會的挽歌

日期:2010-03-15 08:20:55
瀏覽數:

 作為中國人,看見中國日漸富足,老百姓穿衣吃飯不再那么困難,心里當然很高興。但我們更盼望,中國將來的富足逐漸提升到每一個人而不是少數人。另外,不能只考慮財富增漲和分布,也要考慮長久的、遠程的顧慮。我們學歷史的都是烏鴉嘴,看問題都是正反兩方面去想,尤其是長遠的考慮。

被水泥吞沒的田野

  目前中國繁榮的象征都是高樓大廈,都是城市極端的擴張,建設城市、工廠,鋪設道路。看起來,這種發展模式附加值極高,財富增長極快,許多公家和私人都在通過這樣的快速城市化模式做著一步登天的夢。許多的農田在這個過程中都變成了水泥地。這令我非常擔憂。

  我并不是懷古的人,該改變就得改變,但有若干事情不得不考慮到。其中首要考慮的是,中國有13億人,底數很大,有十分之一的人吃不飽飯,過不好日子,就隱藏巨大的危機。我們看到,很多曾經富甲一時的國家都衰落下去了,比如日本,而美國這樣一個世界上有名、歷史上罕見的富足大國,因為經濟恐慌,很多老百姓要到超市后面取人家扔下的東西,要到救貧中心去領罐頭。這些都令我們觸目驚心,再富再強,都有掉下來的時候。我們不能不考慮到中國長久的未來。

  如果有一天我們的糧食不夠吃的時候怎么辦?有人可能說,現在是全球化時代,我們可以到別的國家去買。其實,日本就是長期進口糧食。早在1895年它強占臺灣,用心就是要用臺灣作為糧食供給地。但是在二戰晚期,臺灣本身被封鎖,海運受到限制,日本的國內糧食供應很快出現問題,糧食不足。二戰以后,日本發展很快,但它還是盡量保留更多的農地,政府高價征收農產品,鼓勵農民耕種,保證國內起碼的糧食供給量。

  但隨著人口劇增、城市迅速擴張,日本的政策正在逐漸改變。最近20年來,日本持續大量進口糧食、水果等,它在菲律賓、南美等地區都購入大片耕地,用來種植糧食、水果等等,保證供給日本國內消費。這種方式,有著很大的海運風險。可以說,今天的日本人處于饑餓之中,因為糧食供給不足。我們看到,日本經濟衰退,糧價卻不降低。許多小老百姓日子過得很苦很苦。

  荷蘭鏡鑒

  也有正面的例子——荷蘭。荷蘭國家那么小,巴掌大一塊地,每一份土地都是從大海里爭取來的。他們從國外買下整座整座的荒山,然后把山炸掉,用水泥船把土石運回來,一點一點的累積土地出來。發展到現在,荷蘭工業化水平其實非常高,科技水平極好,但它在巴掌大的國土內,卻從沒有放棄農耕,種植的主要是牧草、麥子、番薯、鮮花等等。

  荷蘭的四鄰都比它大,它最怕在封鎖下過日子,所以,要通過造土運動,保留它的農田,保證食物供應。通過填海造出地以后,如何去鹽堿化,如何一步一步多角度的生產,非常有計劃。荷蘭現在的國民收入里有一大部分是精致農業的結果。郁金香本身的高附加值,牛奶一般用來做起司和奶粉,葡萄做酒。一旦需要,荷蘭的深加工農業就可以轉化為直接的食糧生產,牛奶飲用,番薯做食物,保證國內供應。荷蘭從立國以來就是這樣的發展思路,很值得研究借鑒和效仿。

其實,中國的傳統農業就是精耕細作的方式:高勞力、高產量,有機的農業。而現代所謂企業化的農業,以美國、澳洲、阿根廷為代表,是大型的工業化的農業、商業化的農業。

 在這些國家,一個地區的地一般種植單一的作物。比如美國中西部的地,一個地區專種麥子,一個地區專種牧草,而在紐約北部,則是專門的葡萄地。這種大機器農業,大面積使用機器開墾、機器收獲,種植是粗放的,作物與作物之間的距離并不考慮。因為,它節省的勞力就可以補償土地使用的不經濟。但同一塊土地一直不斷地種植同一種作物,土地肥力被吸收精光,必須用化肥來補償,這就跟人吃藥過日子一樣,土壤就會變成寄體,而不是自身的肥沃度。這樣的土地,在秋冬之際,一場大雪、一陣大風,或者春天夏天,一陣大雨,土地就壞了。

  回歸精耕細作

  我們今天回到精耕細作其實也沒什么不好,假如一個農莊出產量夠好,生產種植計劃設計得好的話,那么,一個小農莊,或者幾個小農莊的聯合,出產的價值,除去共同分擔的開支,應有不錯的收入。

  因此,我的建議是,那些氣候溫和地區的平坦、肥沃、水系豐富、灌溉系統鋪好的土地,一定要保留為農耕地。這些良田,要采取多角度、多方面、自行循環的耕種方式,一年一輪、一年兩輪或一年三輪,不同的作物輪流種。比如同一片土地上,麥子和豆子一年一輪,麥子、豆子、蔬菜一年兩輪、兩年四輪,諸如此類。這樣的方式,土地的肥沃不會被損害。如果再加上禽畜養殖,牛羊豬雞鵝,讓它們共生,農作物作為禽畜的飼料,又可以產生更高的附加值。

  另一方面,農業的加工廠也非常重要。一個或者幾個聯合的農莊如果沒有自己的加工廠,不管是初級農產品,還是深加工品,都容易受到季節性因素影響,以致價格高低漲落不定。加工廠設在農村里面,生產多少產品出來,供應多少產品進市場,都由自己決定,從而可以保持市場供應的穩定性,農民不會吃虧。

  因此,設計做得好,農地的使用度不能說達到百分之百,至少到百分之八十左右。實現農地無棄地,農村無閑人,作物無廢料。不用或少用化學肥料,牧草或者作物殘料可以給牛羊吃,牛羊糞便生產有機肥料,在此過程中還可以產生沼氣,形成農村生產的科學循環。而且,農村里面有工廠,農民不必非打著包到城市做民工,不用破壞城市原有的社區結構,人民可以安居樂業,國家又有了穩定的糧食供應。

  前幾年,我曾經通過南京大學向南京市和江蘇省提出方案,蘇北的灘涂地,可以化鹽堿地為良田。基本步驟是,首先設立防波堤、防風堤,在鹽堿地上種植耐鹽堿的植物,比如牧草,然后分區放牧牛羊等牲畜,而這些牲畜的糞便本身是酸性的,可以中性改造鹽堿地,這就是荷蘭的辦法。在土地的中性完成后,沙質土地很疏松,適合種植番薯、土豆等根莖類的植物或者高價值的蔬菜,如姜,還有藥材。土豆的葉子喂豬,土豆做酒精,酒精做燃料,這樣的循環不是很好嗎?

  以一年一萬畝來計算,招收安徽、蘇北等地的民工,先用三年來馴化土地,然后開始做農產品加工,酒精廠、紡織廠、豬牛肉的腌制廠、豬血豬骨牛毛牛皮等的加工廠,都可以招募農戶的二等勞力來做。一個村落一個村落拓展,并逐步走向農業深加工模式,這不是可以解決很多問題嗎?鹽城師范大學正在受命研究這個課題,但一個地區只能研究解決當地的問題,如果全國都可以鋪開,許多原來認為是貧瘠的地區都可能轉化為良田。

  說鳳陽道鳳陽,鳳陽本是好地方。今天的皖北地區窮得要命。雖然歷史上曾給這個地區帶來無盡災難的黃河、淮河今天已經治理好了,但當地窮慣了,政府和居民似乎都缺乏改善現狀的動力,很多人都想往外遷。

  實際上,淮河治好了,土地可以引淮灌溉。它只是貧瘠,還并非鹽堿地,可以用剛才說的辦法有步驟地改良其土質。而且,皖北多山,山里挖洞,洞里養雞,收雞蛋,吃雞肉,雞羽毛還可以做生化藥劑用,根本不費事。這些地區很適合禽類養殖,進行多角度的禽類產品的深加工,建立農工合作社區。這需要中央的政策和當地的相關研究機構做種種的設計。

  如果皖北改造可以成功,那么,河南最窮的幾個縣、山西東南地區、河北西南地區都可以復制這種模式。甚至一路往西,正在沙漠化的地方也可以采取這種方法改造。

 今天的寧夏,漢朝時其實是屯田區,固定有數十萬人的軍隊駐扎在那里,加上民間的屯田,都靠當地農業過日子。現在,有計劃地改造,同樣可以重新成為重要產糧區。

  我們知道,以色列的條件其實比我們的甘肅寧夏惡劣的多,但它今天的沙漠農田已經成為世界上土壤改造的標桿。以色列利用太陽能發電,打出500英尺1000英尺以下的地下水,蓋上暖房,暖房日照強,太陽能又可以保持其溫度。以當地的沙土做成農作物寄根的寄體,等到寄體寄久了,就變成了真正的土壤,然后,用來種植矮種柑橘。今天,半個地中海地區的柑橘是以色列出產的。當然,寧夏那里日照不夠多,但太陽能發電已足夠用了,而且還可以以風力補充。

  還是那句話,只要好好動腦筋,三農問題都可以用這種方式解決,我們不需要幾十個村子一起搬村,不需要讓農民離開農地,變成城里的民工,不需要制造一批城市貧民,世世代代不能自拔。

  和諧的村莊

  農村可以建造成一個個小規模的循環農業生產社區。小社區內,人口不過一兩萬,每個人都有工作,自給自足,又可以賣糧食和其他農產加工品。而且,工廠還可以帶進去程度高的人才。工廠作為社區內的常設單位,可以維持學校、康樂等文化活動,維持文化水平,這樣的社區,是可以規劃的。當年,人民公社的失敗,乃是由個人崇拜延伸為教條主義,違反科學規律,盲目亂搞高產。深耕密植是不科學的、高濃度的化肥更是錯誤的,土壤都壞掉了。我們設計的社區,是一個生活共同體,以現代科技的知識,發展多元化的生產,以市場信息,運作市場機制,銷售產品,求取合理的利潤。生產、銷售和管理,三角結合,參加者都有發言權,因地制宜,應時調節,制定共同體運作的方向和策略。這樣的社區,應是一個和諧的小社會。

  我在1950年來美國的時候,美國農村的居民數量是12%,今天只占3%。美國靠外來糧食過日子。你到美國的超市去看一下,橘子來自南美洲,鳳梨來自中美洲,牛肉來自阿根廷。

  如果我們有15%的人留在農田搞多角度的循環農業,他們的收入一樣可以很好。而為這些農業生產社區服務的倉儲和運輸業,又可以帶動5%的農村人。不需要這20%的農民變成流浪的農民工。還會有一些城市的人到農村去幫助做相關的設計、管理、經營等等的事情。這樣農村的經濟水平、文化水平都得到了提高,國家的發展沒有了現在的偏差和不平衡。

  有人會問:發展循環農業和GDP增長有沒有矛盾呢?沒有的。比如,農村的灘涂地,第二年開始有農產加工,2萬畝土地上可以住大概5000人。這5000人的GDP是從無到有,多出來了。第三年以后,這5000人產生的財富增加底數二分之一,五年后,可以翻兩番。也不需要大量的初期投資,可以一步一步做,以村養村。現在蘇北鹽城在搞循環農業的試點,如果規模更大一些,效果會更明顯。

本版文章由本報記者馬連鵬根據許倬云先生口述錄音整理,已經本人審閱,有刪節。請繼續關注許倬云先生后續文章。

                                                                                                                                         來源:中國經營報-中國經營網

   

 許倬云 著名歷史學家,是中國臺灣歷史學界的耆宿,有臺灣改革開放的幕后推手之稱。從事史學、文化學研究和教學半個多世紀。先后執教于中國的臺灣大學和美國的匹茲堡大學,期間擔任全球多所著名大學的講座教授。200010月被南京大學、東南大學授予名譽教授。

  在中國社會史、中國上古史研究領域造詣精深,注重治史方法創新,譽滿海內外。著有《求古篇》、《漢代農業》、《萬古江河》等40余部專著。

3

 

  今天的寧夏,漢朝時其實是屯田區,固定有數十萬人的軍隊駐扎在那里,加上民間的屯田,都靠當地農業過日子。現在,有計劃地改造,同樣可以重新成為重要產糧區。

  我們知道,以色列的條件其實比我們的甘肅寧夏惡劣的多,但它今天的沙漠農田已經成為世界上土壤改造的標桿。以色列利用太陽能發電,打出500英尺、1000英尺以下的地下水,蓋上暖房,暖房日照強,太陽能又可以保持其溫度。以當地的沙土做成農作物寄根的寄體,等到寄體寄久了,就變成了真正的土壤,然后,用來種植矮種柑橘。今天,半個地中海地區的柑橘是以色列出產的。當然,寧夏那里日照不夠多,但太陽能發電已足夠用了,而且還可以以風力補充。

  還是那句話,只要好好動腦筋,三農問題都可以用這種方式解決,我們不需要幾十個村子一起搬村,不需要讓農民離開農地,變成城里的民工,不需要制造一批城市貧民,世世代代不能自拔。

  和諧的村莊

  農村可以建造成一個個小規模的循環農業生產社區。小社區內,人口不過一兩萬,每個人都有工作,自給自足,又可以賣糧食和其他農產加工品。而且,工廠還可以帶進去程度高的人才。工廠作為社區內的常設單位,可以維持學校、康樂等文化活動,維持文化水平,這樣的社區,是可以規劃的。當年,人民公社的失敗,乃是由個人崇拜延伸為教條主義,違反科學規律,盲目亂搞高產。深耕密植是不科學的、高濃度的化肥更是錯誤的,土壤都壞掉了。我們設計的社區,是一個生活共同體,以現代科技的知識,發展多元化的生產,以市場信息,運作市場機制,銷售產品,求取合理的利潤。生產、銷售和管理,三角結合,參加者都有發言權,因地制宜,應時調節,制定共同體運作的方向和策略。這樣的社區,應是一個和諧的小社會。

  我在1950年來美國的時候,美國農村的居民數量是12%,今天只占3%。美國靠外來糧食過日子。你到美國的超市去看一下,橘子來自南美洲,鳳梨來自中美洲,牛肉來自阿根廷。

  如果我們有15%的人留在農田搞多角度的循環農業,他們的收入一樣可以很好。而為這些農業生產社區服務的倉儲和運輸業,又可以帶動5%的農村人。不需要這20%的農民變成流浪的農民工。還會有一些城市的人到農村去幫助做相關的設計、管理、經營等等的事情。這樣農村的經濟水平、文化水平都得到了提高,國家的發展沒有了現在的偏差和不平衡。

  有人會問:發展循環農業和GDP增長有沒有矛盾呢?沒有的。比如,農村的灘涂地,第二年開始有農產加工,2萬畝土地上可以住大概5000人。這5000人的GDP是從無到有,多出來了。第三年以后,這5000人產生的財富增加底數二分之一,五年后,可以翻兩番。也不需要大量的初期投資,可以一步一步做,以村養村。現在蘇北鹽城在搞循環農業的試點,如果規模更大一些,效果會更明顯。

  本版文章由本報記者馬連鵬根據許倬云先生口述錄音整理,已經本人審閱,有刪節。請繼續關注許倬云先生后續文章。

     許倬云

  著名歷史學家,是中國臺灣歷史學界的耆宿,有臺灣改革開放的幕后推手之稱。從事史學、文化學研究和教學半個多世紀。先后執教于中國的臺灣大學和美國的匹茲堡大學,期間擔任全球多所著名大學的講座教授。200010月被南京大學、東南大學授予名譽教授。

  在中國社會史、中國上古史研究領域造詣精深,注重治史方法創新,譽滿海內外。著有《求古篇》、《漢代農業》、《萬古江河》等40余部專著。

 

  在這些國家,一個地區的地一般種植單一的作物。比如美國中西部的地,一個地區專種麥子,一個地區專種牧草,而在紐約北部,則是專門的葡萄地。這種大機器農業,大面積使用機器開墾、機器收獲,種植是粗放的,作物與作物之間的距離并不考慮。因為,它節省的勞力就可以補償土地使用的不經濟。但同一塊土地一直不斷地種植同一種作物,土地肥力被吸收精光,必須用化肥來補償,這就跟人吃藥過日子一樣,土壤就會變成寄體,而不是自身的肥沃度。這樣的土地,在秋冬之際,一場大雪、一陣大風,或者春天夏天,一陣大雨,土地就壞了。

  回歸精耕細作

  我們今天回到精耕細作其實也沒什么不好,假如一個農莊出產量夠好,生產種植計劃設計得好的話,那么,一個小農莊,或者幾個小農莊的聯合,出產的價值,除去共同分擔的開支,應有不錯的收入。

  因此,我的建議是,那些氣候溫和地區的平坦、肥沃、水系豐富、灌溉系統鋪好的土地,一定要保留為農耕地。這些良田,要采取多角度、多方面、自行循環的耕種方式,一年一輪、一年兩輪或一年三輪,不同的作物輪流種。比如同一片土地上,麥子和豆子一年一輪,麥子、豆子、蔬菜一年兩輪、兩年四輪,諸如此類。這樣的方式,土地的肥沃不會被損害。如果再加上禽畜養殖,牛羊豬雞鵝,讓它們共生,農作物作為禽畜的飼料,又可以產生更高的附加值。

  另一方面,農業的加工廠也非常重要。一個或者幾個聯合的農莊如果沒有自己的加工廠,不管是初級農產品,還是深加工品,都容易受到季節性因素影響,以致價格高低漲落不定。加工廠設在農村里面,生產多少產品出來,供應多少產品進市場,都由自己決定,從而可以保持市場供應的穩定性,農民不會吃虧。

  因此,設計做得好,農地的使用度不能說達到百分之百,至少到百分之八十左右。實現農地無棄地,農村無閑人,作物無廢料。不用或少用化學肥料,牧草或者作物殘料可以給牛羊吃,牛羊糞便生產有機肥料,在此過程中還可以產生沼氣,形成農村生產的科學循環。而且,農村里面有工廠,農民不必非打著包到城市做民工,不用破壞城市原有的社區結構,人民可以安居樂業,國家又有了穩定的糧食供應。

  前幾年,我曾經通過南京大學向南京市和江蘇省提出方案,蘇北的灘涂地,可以化鹽堿地為良田。基本步驟是,首先設立防波堤、防風堤,在鹽堿地上種植耐鹽堿的植物,比如牧草,然后分區放牧牛羊等牲畜,而這些牲畜的糞便本身是酸性的,可以中性改造鹽堿地,這就是荷蘭的辦法。在土地的中性完成后,沙質土地很疏松,適合種植番薯、土豆等根莖類的植物或者高價值的蔬菜,如姜,還有藥材。土豆的葉子喂豬,土豆做酒精,酒精做燃料,這樣的循環不是很好嗎?

  以一年一萬畝來計算,招收安徽、蘇北等地的民工,先用三年來馴化土地,然后開始做農產品加工,酒精廠、紡織廠、豬牛肉的腌制廠、豬血豬骨牛毛牛皮等的加工廠,都可以招募農戶的二等勞力來做。一個村落一個村落拓展,并逐步走向農業深加工模式,這不是可以解決很多問題嗎?鹽城師范大學正在受命研究這個課題,但一個地區只能研究解決當地的問題,如果全國都可以鋪開,許多原來認為是貧瘠的地區都可能轉化為良田。

  說鳳陽道鳳陽,鳳陽本是好地方。今天的皖北地區窮得要命。雖然歷史上曾給這個地區帶來無盡災難的黃河、淮河今天已經治理好了,但當地窮慣了,政府和居民似乎都缺乏改善現狀的動力,很多人都想往外遷。

  實際上,淮河治好了,土地可以引淮灌溉。它只是貧瘠,還并非鹽堿地,可以用剛才說的辦法有步驟地改良其土質。而且,皖北多山,山里挖洞,洞里養雞,收雞蛋,吃雞肉,雞羽毛還可以做生化藥劑用,根本不費事。這些地區很適合禽類養殖,進行多角度的禽類產品的深加工,建立農工合作社區。這需要中央的政策和當地的相關研究機構做種種的設計。

  如果皖北改造可以成功,那么,河南最窮的幾個縣、山西東南地區、河北西南地區都可以復制這種模式。甚至一路往西,正在沙漠化的地方也可以采取這種方法改造。

  今天的寧夏,漢朝時其實是屯田區,固定有數十萬人的軍隊駐扎在那里,加上民間的屯田,都靠當地農業過日子。現在,有計劃地改造,同樣可以重新成為重要產糧區。

  我們知道,以色列的條件其實比我們的甘肅寧夏惡劣的多,但它今天的沙漠農田已經成為世界上土壤改造的標桿。以色列利用太陽能發電,打出500英尺、1000英尺以下的地下水,蓋上暖房,暖房日照強,太陽能又可以保持其溫度。以當地的沙土做成農作物寄根的寄體,等到寄體寄久了,就變成了真正的土壤,然后,用來種植矮種柑橘。今天,半個地中海地區的柑橘是以色列出產的。當然,寧夏那里日照不夠多,但太陽能發電已足夠用了,而且還可以以風力補充。

  還是那句話,只要好好動腦筋,三農問題都可以用這種方式解決,我們不需要幾十個村子一起搬村,不需要讓農民離開農地,變成城里的民工,不需要制造一批城市貧民,世世代代不能自拔。

  和諧的村莊

  農村可以建造成一個個小規模的循環農業生產社區。小社區內,人口不過一兩萬,每個人都有工作,自給自足,又可以賣糧食和其他農產加工品。而且,工廠還可以帶進去程度高的人才。工廠作為社區內的常設單位,可以維持學校、康樂等文化活動,維持文化水平,這樣的社區,是可以規劃的。當年,人民公社的失敗,乃是由個人崇拜延伸為教條主義,違反科學規律,盲目亂搞高產。深耕密植是不科學的、高濃度的化肥更是錯誤的,土壤都壞掉了。我們設計的社區,是一個生活共同體,以現代科技的知識,發展多元化的生產,以市場信息,運作市場機制,銷售產品,求取合理的利潤。生產、銷售和管理,三角結合,參加者都有發言權,因地制宜,應時調節,制定共同體運作的方向和策略。這樣的社區,應是一個和諧的小社會。

  我在1950年來美國的時候,美國農村的居民數量是12%,今天只占3%。美國靠外來糧食過日子。你到美國的超市去看一下,橘子來自南美洲,鳳梨來自中美洲,牛肉來自阿根廷。

  如果我們有15%的人留在農田搞多角度的循環農業,他們的收入一樣可以很好。而為這些農業生產社區服務的倉儲和運輸業,又可以帶動5%的農村人。不需要這20%的農民變成流浪的農民工。還會有一些城市的人到農村去幫助做相關的設計、管理、經營等等的事情。這樣農村的經濟水平、文化水平都得到了提高,國家的發展沒有了現在的偏差和不平衡。

  有人會問:發展循環農業和GDP增長有沒有矛盾呢?沒有的。比如,農村的灘涂地,第二年開始有農產加工,2萬畝土地上可以住大概5000人。這5000人的GDP是從無到有,多出來了。第三年以后,這5000人產生的財富增加底數二分之一,五年后,可以翻兩番。也不需要大量的初期投資,可以一步一步做,以村養村。現在蘇北鹽城在搞循環農業的試點,如果規模更大一些,效果會更明顯。

  本版文章由本報記者馬連鵬根據許倬云先生口述錄音整理,已經本人審閱,有刪節。請繼續關注許倬云先生后續文章。

     許倬云

  著名歷史學家,是中國臺灣歷史學界的耆宿,有臺灣改革開放的幕后推手之稱。從事史學、文化學研究和教學半個多世紀。先后執教于中國的臺灣大學和美國的匹茲堡大學,期間擔任全球多所著名大學的講座教授。200010月被南京大學、東南大學授予名譽教授。

  在中國社會史、中國上古史研究領域造詣精深,注重治史方法創新,譽滿海內外。著有《求古篇》、《漢代農業》、《萬古江河》等40余部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