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通山縣產業集群發展情況
1、產業集群發展的歷程和現狀。
通山石材產業集群,起步于20世紀70年代,是我國石材產業早期7個石材發源地之一。30多年來,通山石材產業經歷了開山辟石的產業興起、改革大潮的產業成長壯大、裂變重生的產業膨脹擴張、園區建設的聚集升級等四個階段,逐步形成了以石材開采、加工為主導,配有較完備的機械、包裝、運輸、信息服務、技術研發為一體的石材產業集群。
通山縣石材資源十分豐富,有五大系列40多個花色品種,有10多個品種已被納入全國石材統一編號,國家行業主管部門認定通山石材資源和加工能力排序在全國縣域第五名。2008年6月,中國石材工業協會來我縣授予通山縣“中國大理石之鄉”。
2009年9月份,中國石材工業協會授予通山縣石材產業集群管理委員會為石材產業集群優秀服務單位。2009年11月份,國家石材工業協會授予我縣石材產業集群促進中心為“全國石材產業集群公共示范服務平臺”,同時也向國家工信部推薦作為“全國中小企業共公示范服務平臺”。通山石材產業集群隸屬建材行業,是通山縣四大支柱產業之一。截止2009年,集群擁有成員企業179家(不含縣外設立的100多家銷售企業),其中石材加工企業131家,礦山開采企業30家,木箱包裝企業5家,寶利龍包裝材料企業1家,石礦用膨脹劑加工企業1家,石材機械加工企業2家,配套的物流企業6家,公共服務信息平臺2家,廢料處理企業1家。集群中規模以上企業18家,其中龍頭骨干企業6家,18家企業擁有自營進出口權,形成了在全國有一定影響、專業協作配套合理,產業鏈較明顯,具有鮮明區域特色、市場占有率較高的優勢產業集群。我縣除風景區內的大理石不能開采外,12個鄉鎮均有大理石資源并在開采利用,重點區域在通羊和洪港兩鎮,主導產品為大理石。石材年產量達1000萬平方米,年產值11.6億元,國內市場主要分布在四川、重慶、甘肅、西安等中西部以及北方省市,在同類產品中市場占有率達70%以上。銷售收入達20億元以上,其中,縣內統計銷售收入11.6億元,縣外銷售收入9.4億元,創利潤2.5億元,出口創匯(含間接出口)達5000萬美元,工商稅收達1.2億元,其中縣內獲得3500萬元,從業人員6.8萬人,其中,縣內從業人員8280人,在全國各地設立的辦事處,加工廠和門面窗口100多家,從業人員6萬余人。
2、產業集群2009年發展業績。
(1)經濟指標穩步增長:通山石材2009年產值由2008年的7.45億增加到11.6億元,同比增長50%,固定資產投資由5.50億元增加為10.60億元,同比增長90%。
(2)集群實力不斷壯大:成員企業由原來的161家增加到179家,縣內從業人員由6315人增加到8280人,增長34%,規模企業新增4家,達18家;具有產品進出口權企業新增3家,達18家。新增因素:一是外資企業投入大。采用的是全套進口全自動流水線;二是技改投入大。園區內4家骨干企業全部進行了技術改造,新增自動流水線20余條,新增投入達2億余元,產量在原有基礎上番了一翻;三是招商引資成效大。園區內新引進5家有一定規模的加工企業,有4家建成投產;四是市場開拓投入大。中藝石材、華南石材、城南石材等企業紛紛在北京、上海、福建水頭等地開設辦事處,擴大銷售,使本地中低檔大理石出口有了很大的增長。據不完全統計,產業集群內新增規模企業5家,新增銷售收入達4.1億元,新增就業人數2100人,新增固定資產投資5.1億元,新增工商稅收1000萬元。
(3)大項目建設節點不斷增多:華樂國際石材工業城和永亮石材工業園兩個億元項目建設速度加快。華樂石材城已完成了資源配置、園區規劃和兩棟廠房的框架建設;永亮石材園已投入資金近億元,完成了主體廠房建設和機械設備安裝,預計2010年5月份投產。由香港昌浩集團投資的100萬平方米石英石板材生產線項目已落戶通山縣大路鄉新橋馮村,目前已完成土地征收和規劃工作,正在組織項目的“五通一平”建設,計劃8月份投產。年計劃產量為100萬平方米及輔助產品,年產值10億元。
(4)品牌戰略實現新突破:已獲的“中國大理石之鄉”國字號品牌知名度得到了進一步提升,天豐、百石通、華南、佳奇、大自然等企業品牌和中國啡網、金鑲玉、黑白根、通山紅、荷花綠、九宮青等石材精品享譽國內外,九宮牌、三環牌石材商標被國家商標局認可,正在審批中。
(5)服務平臺建設有了新進展:石材廢料處理項目取得了省經信委的扶持。通山縣石材產業信息中心項目已得到了國家發改委的資助。首家私營中小企業金融擔保公司于
(6)產、學、研取得了新成效:湖北玉龍機械有限公司與武漢理工大學簽訂的合作開發生產石材礦山開采機械協議書,項目總投資300萬元,目前已生產成品四臺套,正應用在各礦山上。第五屆湖北產學研合作暨創業投資項目洽談會上,通山縣新藍云石材有限公司和通山華南石材有限公司分別與相關院校和技術研究機構有了技術合作約定。
二、產業集群工作機構建設情況:
為了做好產業集群發展工作,通山縣人民政府成立了縣長任主任,分管工業的副書記和副縣長任副主任,各相關職能部門負責人為委員的“通山縣石材產業集群開發管理委員會”,委員會下設辦公室,由通山縣經濟局局長兼任辦公室主任,落實了人員和編制。縣石材辦在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充分發揮“中國大理石之鄉”品牌效應作用,積極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推動了我縣石材產業集群快速健康的發展。
1、廣為宣傳,唱響“中國大理石之鄉”品牌。
一是積極參加湖北省60個產業集群專題報道宣傳工作。四月份,縣石材辦組織資金2萬多元在中國新聞報上大力宣傳通山石材發展概況;二是與中國石材之窗、中國石材雜志社等知名媒體長期合作,共在石材雜志和石材之窗網站上刊登石材材料及產業信息10余篇;三是密切聯系國家建筑材料工業石材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參與《中國石材建筑裝飾設計與應用手冊》編輯工作;四是與湖北電視臺合作,制作了以通山石材發展歷程、產業現狀、未來前景為內容的石材專題片《石材之光》和制作了一部以大學生、農民工返鄉創業的勵志石材故事片《嫂子我愛你》(光碟),在行業內廣泛宣傳;五是組織通山石材網站升級。已與中國石材之窗等知名網站合作,采取政府扶持、部門支持、企業參與的方式打造湖北通山石材網,該網站已正式開通(www.hubeitsstone.com);六是邀請縣領導、企業家代表和新聞媒體一同分別赴駐北京、廣東、上海、福建等通山商會,宣傳通山石材,抓好招商引資工作;七是繼續為好《石材工作簡報》,為縣領導決策提供參考,為石材企業提供信息服務。
2、解難排憂,為石材產業集群企業辦實事。
一是縣石材協會同縣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在年初組織大規模的企業用工招聘現場會,一次性為企業介紹用工600余人;二是與縣司法局一道召開了企業法律援助專題會議,對規模以上石材企業專門招派一名律師或法律工作者,為他們提供無償援助;三是為解決石材企業融資難問題,召開了工商銀行石材企業座談會,通過跟企業之間的溝通與交流,實現了銀企雙贏的目的。2009年共促成2300萬元的金融信貸業務;四是開拓企業融資渠道。(1)充分發揮中小企業擔保公司融資作用,通山縣由財政出資2000萬元作為通山縣中小企業擔保公司的擔保資金,同時支持民營企業開辦擔保公司,這些公司與工商、農行等業務往來頻繁,極大地增強了對良好前景石材企業的貨款力度,最大限度地發揮擔保機構融資作用。(2)積極鼓勵和引導民間資金進入融資渠道。企業可通過吸納股份或借貸等方式籌集資金,緩解融資困難。據統計,一年來共有700多萬元民間資金以各種形式注入石材行業。
3、廣泛交流,加強對行業內信息技術的溝通。
積極組織石材企業參加大型石材展覽會。一是2009年3月份由縣委書記率團參加了中國(廈門)國際石材展覽會;二是組織企業參加了7月份在北京召開的全國礦山會議;三是縣政府組團參加了全國石材產業集群發展研討會暨第七屆中國(萊洲)國際石材展覽會;四是與縣石材辦湖北省石材工業協會大理石分會一起組織參加了2009中國(武漢)建材科技博覽會;五是派員參加了全國石材產品質量檢測培訓會議。
4、搞好服務,優化生產經營和投資環境。
1>縣紀委(監察局)設立經濟環境執法監測點,經常性走訪石材企業,了解和掌握部門行政執法情況,加大優化經濟環境方面政策規定的監督檢查,嚴厲查處向企業亂收、亂擺、亂罰等破壞經濟環境的行為。今年,縣紀委書記、縣人大紀工委、縣經濟局等部門單位為企業排擾解難20余起。
2>公檢法部門開展法律援助服務。針對產業集群每個規模以上企業,縣司法局、公安局等部門共派出50余名業務骨干進行企業無償司法援助,解決企業法律上的難點、熱點問題。
3>大力實施工業企業運輸“綠色通道”。擴大咸寧市紀委、經委、公安、交通聯合制定的重點工業企業“綠色通道”使用范圍,實行“一卡在手,暢通無阻”,我們對石材產業集群重點傾斜, 2009年為石材行業發放十五家綠卡。
三、產業集群發展規劃編制及實施情況
1、我縣石材產業集群發展規劃是請中國建筑材料工業規劃研究院編制的《通山縣石材產業集群2008-2013發展規劃》,并且通過了專家評審,縣委、縣政府發文組織實施。
2、2009年通山縣聘請相關專業人士編制了《通山縣“五石”發展規劃》,在未來幾年內我們將打造“大石材產業集群”,以“五石”為基點,實現5個10億元石材料產業,今年縣委、縣政府三級干部會上和“兩會”上都進行了部署和安排。
四、產業集群發展政策環境
1、我們目前采用的政策是2008年2月中共通山縣委、縣政府下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快發展石材產業集群的決定》。2009年縣經濟局就石材產業的發展目標、礦山開采、園區建設、強化服務等方面作了進一步的修改和完善,并提交到縣政府辦公會討論通過。
2、協助落實相關稅費政策。一是積極向稅費部門獻言獻策,允許困難企業在一定期限內緩交稅費,對重點企業、出口生產企業和其他勞動力密集度高的企業,因資金緊張繳納稅費確有困難的,其應繳納的稅費款,可在一定期限內緩交。二是降低企業土地使用稅,按照湖北武漢城市圈內最低征收標準確定我縣標準,今年縣地稅部門已按照省規定征收標準征收入庫的,多余部分由縣財政予以返還,企業符合減免條件的,稅務部門積極減免。三是落實出口稅和抵扣優惠政策。貫徹落實中進出口退稅政策,提高退稅效率,及時撥付退稅資金,2009年共撥付退稅資金 550萬元。
五、產業集群專項資金管理情況
為規范資金管理,提高資金使用效益,通山縣財政局擬定了《通山縣促進石材產業集群發展資金管理暫行辦法》,并下發到產業集群各成員企業及相關單位,對資金安排原則、使用范圍、分配方式、資金監管等都作了明確的規定。2009年度產業集群獎勵資金如國家發改委扶持通山石材信息中心的項目資金,湖北省經信委對通山華中石材公司的廢料處理項目扶持資金及通山華南石材公司的技術改造資金已及時足額撥付到位,確保了項目的順利實施。
六、產業集群公共服務平臺建設
為了給我縣石材產業集群提供全方位的服務,使其更好更快的發展, 我縣成立了相應的服務機構:
1、通山縣中小企業服務中心:由通山縣機構編制委員會批準成立,隸屬通山縣經濟局,與石材辦合署辦公,事業性服務機構,現有工作人員9人,主要職能是為我縣中小企業提供創業輔導、信息咨詢、籌資融資、市場營銷、產權交易、技術支持、人才引進、人員培訓、對外合作、展覽展銷和法律咨詢等優質服務。建成了通山縣中小企業服務中心培訓基地,2009年為企業培訓人員400余人。
2、通山縣石材產業集群促進中心:成立于
3、通山縣石材產業信息中心:由縣石材辦主辦,縣宏通石材有限公司承辦的通山石材產業信息服務中心,成立于2009年3月。具體負責石材生產企業的市場營銷、開采及加工的技術宣傳、咨詢和指導,有關信息的搜集、整理和傳遞,組織新產品的開發研究和新技術的應用指導,石材資源開發項目的對外宣傳、推介,開展石材荒料交易和產品倉儲,加強對外經濟技術交流與合作,幫助開拓市場。目前已開通了湖北通山石材網(www.hubeitsstone.com)
4、通山縣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有限公司:一是通山縣由財政出資2000萬元作為通山縣中小企業擔保公司的擔保資金,2006年批準成立的國有獨資公司,全力解決中小企業貸款擔保問題,促進縣域經濟快速發展。二是首家私營中小企業金融擔保公司----湖北金石擔保有限公司也于
5、湖北省石材工業協會大理石分會:在湖北省石材工業協會的關心和支持下,2008年1月在通山縣成立了湖北省石材工業協會大理石分會,選出了理事會成員,確定了分會會址和辦事機構。2009年,通山大理石企業在分會的帶領下,加強行業分工和協作,規范行業經營行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為石材行業的發展發揮了應有的作用。協會會員由原來的50家發展到了120家,共收取會費20多萬元,開展石材行業各種活動7次,組織企業赴外參會參展100余人次。
七、產業集群園區建設情況
1、全縣共有7大石材園區:分別是通山大理石總廠石材園區、洪港中蘇湖石材園、通山郭源文化石工業園、通山歐羅文石材工藝園、通山華樂石材工業園(在建)、通山永亮石材工業園(在建)、大路石英石板材園(在建)。總規劃面積8000畝,主要分布在通羊、洪港、闖王、開發區、大路等鄉鎮。各石材園區歸屬縣石材辦的管理,接受大理石分會及石材商會的行業指導,。
2、基礎設施建設。為了“筑巢引鳳”,讓石材企業有一個良好的投資和發展環境,政府前后共為石材園區投入資金1000多萬元,主要負責園區道路、水電設施等基礎設施建設。
八、產業集群品牌建設
一是搶注區域品牌。2007年12月我縣被中國石材工業協會授予的 “中國大理石之鄉”國字號品牌,省石材工業協會先后授予我縣石材工業園區為湖北省石材出口基地、湖北省大理石生產基地。我們積極與中國新聞報、中國建材報、中國石材之窗、湖北電視臺等知名媒體合作開展宣傳活動等多種形式推介通山石材,知名度得到了進一步提升;二是打造企業品牌。天豐、百石通、華南、佳奇、大自然等12家企業榮獲湖北省10強石材企業龍頭企業,通過自身塑造企業形象,企業品牌已享譽國內外;三是塑造產品品牌。中國啡網、金鑲玉、黑白根、通山紅、荷花綠、九宮青等石材精品已經納入國家石材標準編號;九宮牌、三環牌石材商標被國家商標局認可,正在審批中,預計2010年正式下發注冊商標許可證。
九、產業集群技術創新情況
(一)產、學、研工作。力爭在石材礦山開采、加工設備的更新換代、生產技術的提高、新產品的開發上有所突破,我縣除了加強企業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密切合作外,還積極組織企業連續參加了一年一度的湖北產、學、研合作項目洽談會,取得較好的效果。 2008、2009年產學研簽約項目五個。
1、《石材壓力膠接板生產技術》轉讓:由通山縣石材集團有限公司與中國建筑材料工業規劃研究院簽約,項目技術創新主要內容是將進口名貴石材經過專用設備和技術切割成超薄板,然后使用壓力膠接技術與當地低品位石材進行膠接,大大提高產品附加值。項目總投資240萬元,技術轉讓費30萬元,目前已生產出合格產品。
2、由通山縣人民政府與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簽訂的合作協議書,主要內容是在通山建立礦產資源開發產學研基地、搭建科技成果轉化平臺,合作開展科技開發工作等,目前已拿出《通山礦產資源應用評價報告》。
3、由湖北玉龍機械有限公司與武漢理工大學簽訂的合作開發生產石材礦山開采機械協議書,項目總投資300萬元,目前已生產出成品四臺套。
4、第五屆湖北產學研合作暨創業投資項目洽談會上,通山縣新藍云石材有限公司和通山華南石材有限公司分別與相關院校和技術研究機構有了技術合作約定。我縣獲“最佳組織獎”和“最佳技術難題發布獎”。
(二)專利研發。經過30多年的努力,我縣研發出多項在全國同行業中領先的石材生產技術,促進了石材產業快速發展。其中朱希和研制的高強超薄板生產技術在2003年湖北省十六屆青年優秀“五小”成果評審中獲三等獎,通山華南石材公司和城南石材公司在2001年研發的大理石高強雙合板粘合技術分別獲得國家實用專利。
十、產業集群發展存在的突出問題與建議
(一)存在的問題:
1、石材資源管理亟待加強。通山石材資源雖然豐富,品種繁多,但儲量不清,且開采秩序較亂,資源破壞性較大。
2、大中型企業較少,抗風險能力差。通山石材產業雖然形成了一定的氣候,但大多數均為中小型企業,技術力量偏低,遇到市場或金融風暴時,企業就難以生存。
3、產業鏈有待進一步完善。特別是產業的輔助行業和信息平臺要加快建設步伐,如物流運輸、機械設備制造、荒料倉儲、中介服務結構等,要跟得上“大項目”起來后的市場需求。
(二)促進產業集群持續發展的支持建議:
2010年,我們將借助省經信委是省委、省政府對口支援我縣脫貧奔小康和新農村建設工作的幫扶單位這一東風,狠抓項目建設。我們懇切地希望領導多到我們那里指導工作,同時抓幾個大的項目,做幾件看得見,摸得著的事情,力爭幾年后,我縣石材產業集群在省經信委的直接關懷下有很大的飛躍。
1、政策支持:
(1)建議在土地使用政策上給予傾斜。目前,我縣石材新項目中有一部份土地屬農用良田(區域規劃內),調整難度大,使項目難以實施。因此,建議對非房地產行業以外的石材工業項目特批土地。
(2)建議在項目安排上給予傾斜。因我們是對口幫扶單位,希望省經信委在項目安排上給予重點考慮,就高不就低,并請求現場指導“產業集群”發展。
(3)建議省經信委把我縣產業集群作為“調研點”。每月(季)采集一次資料,供產業集群發展政策研究用。
(4)建議每年的產業集群專項資金均以項目的形式撥付。在規定期內沒有完成的,在以后支持的資金中扣抵。
(5)建議建立全省重點產業集群公共服務平臺。如網站建設、刊物(雜志)、專題片宣傳等,加強橫向聯系。
2、項目支持:
根據省紀委鄂紀辦[2010]16號文件“關于印發《2010年省紀委、省監察廳脫貧奔小康和新農村建設工作協調會議紀要》的通知”精神,希望在我們提出的如下項目上給予重點支持:
(1)礦山資源普查項目。建議省政府、省經信委立項通過地質大、國土資源廳對“中國大理石之鄉”資源進行普查,將成果贈送我們“石材辦”,該項目需打鉆、探礦約需項目資金200萬元。
(2)石博館(園)項目。建議在通山建設“中國大理石”博物館和博物園。匯集全國各地的大理石,經過3-5年的努力,形成全國最大的大理石觀賞基地。石博園計劃占地面積5000畝,總投資5億元。
(3)物流項目。建議扶持我縣石材產業集群貨物運輸車輛10部,我們自籌資金再購10部,組建一個車隊,以緩解石材運不出去的局面。同時,建議支持通山石材辦交通工具車一部,以更好服務石材企業。
(4)產業集群綜合樓項目。我們已籌資購買了10畝土地,計劃蓋一棟產業集群綜合樓,在綜合樓內建“石材樣品間”、“物流信息中心”、“產品檢驗室”等,該項目需投資500萬元,計劃自籌250萬元,缺口250萬元。
(5)“中部石材產業集群崛起論壇”項目。今年中國石材工業協會已決定9月份在湖北舉辦中南六省的“中部石材產業集群崛起論壇”活動。以湖北通山和麻城為集散地,建華中石材市場,該項目總投資達10億元,占地1萬畝,建成后可成為中部六省最大的石材基地。初步測算前期費用約1000萬元。
通山縣經濟局 朱希和 陳朝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