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 題
|
問 題 的 提 出
|
十八大報告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
|
經濟發展
與
公平正義
|
30年來,中國為經濟高速增長付出了高昂的代價。一是由收入差距拉大引發的社會不公平。
二是由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引發的生態惡化
|
在理論上,正式確立了科學發展觀的指導思想地位??茖W發展觀依然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發展是硬道理,以經濟社會發展為第一要務,但它要求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的協調發展和可持續發展
|
經濟增長
與
生態平衡
|
發展不等于簡單的經濟增長,但發展又必須以經濟增長為基礎。
過去30多年的高速經濟增長是否值得?這種高速的經濟發展可否持續?生態破壞和環境惡化的代價能否承受?經濟增長方式能否轉變,如何轉變?
|
一是通過深化經濟體制改革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強調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進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把擴大國內需求作為戰略基點,優化產業結構,發展現代服務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二是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十八大提出“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
|
社會穩定
與
政治民主
|
社會穩定是國家治理的基本目標,沒有穩定的社會環境,不可能有經濟的高速增長和人民的安居樂業。
穩定帶來了經濟的繁榮和發展; 經濟的繁榮和發展又催生了人們對自由、公平、尊嚴、參與的新需求。
|
十八大提出了“動態管理”的概念,表明了動態穩定觀逐漸取代長期以來的靜態穩定觀。堅持人民主體地位,保證人民當家做主,發展人民民主,是中國政治發展的根本目標;
民主、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國家的核心政治價值;擴大社會主義民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發展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兩個基本內容。
|
個人權利
與
公共利益
|
強調集體利益而淡化個人權利,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特征。 “人民群眾”可以指任何個人,但任何個人都不能等同“人民群眾”。
沒有共同體的公共利益,集體成員的個人權利也就無從談起;反之,如果共同體多數成員的個人權利得不到保障,集體利益則必定是一種虛假的公共利益。
|
十八大報告努力在公共利益與個人權利之間尋求平衡和協調。
一方面,它繼續強調人民的主體地位,突出群眾觀點,弘揚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倡導公民的社會公德和社會責任;
另一方面,它又強調以人為本和人的全面發展,倡導自由、平等和權利, “從各層次各領域擴大公民有序政治參與”,“保證人民依法享有廣泛權利和自由”。
|
中國模式
與
普遍價值
|
過分強調中國的特殊性,把什么東西都貼上“中國特色”的標簽,就會排斥人類的普遍價值,阻礙中國向世界學習借鑒先進的文明要素。
反之,過分強調人類的普遍價值,否認中國有自己獨特的發展模式,則會抹殺人類文明的多樣性。
|
十八大報告一如繼往地強調“中國特色”,強調世情、國情、黨情,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特色、理論特色、民族特色、時代特色”,強調“絕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
但十八大報告并沒有因為強調“中國特色”而否認人類社會的普遍價值,首次將民主、自由、平等、公正、法治這些人類共同的基本價值確立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要素,提出“積極借鑒人類政治文明有益成果”,“積極吸收借鑒國外優秀文化成果”。
|
來源《中國改革》2013年第1期 湖北建材官方網站通訊員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