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武漢長利玻璃有限責任公司工會主席郭回
郭回是一個有著33年工齡的老建材人,也是一個有著26年黨齡的中國共產黨老黨員。

1983年7月,畢業于武漢理工大學無機材料系玻璃工藝專業的郭回被分配到湖北省水泥制品廠,隨即參與武漢玻璃廠的籌建工作。從此,他與玻璃結下不解之緣,在武漢玻璃廠及其后來改制成的武漢長利玻璃有限責任公司一呆就是30多年,從普通技術員到車間主任、副廠長,再到改制公司的副總經理,而今他從生產一線退下來,仍擔任武漢長利玻璃有限責任公司的工會主席。
30多年來,建材“科班”出生的郭回經歷了武漢玻璃廠從無到有、由小變大、從國有轉民營、由弱變強的全過程,也同時見證了改革開放之后湖北省建材工業的發展史。他說,改革開放催生了水玻陶等一大批建材企業,而發軔于上世紀90年代中期的國有企業改制,又使相當一部分建材企業“化蛹為蝶”,進入迅猛發展的快車道……時至今日,宏觀經濟增速持續減緩,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和房地產市場需求疲軟,建材工業又將迎來一個“脫胎換骨”的轉型期。
郭回告訴記者,從他剛參加工作一直到2013年,全國上下都處于基礎硬件建設的持續上升期,建材市場需求幾乎是成幾何級地不斷放大,所以當初國營、集體、鄉鎮的水玻陶等各類建材企業如雨后春筍,但各地區域經濟發展一味追求“門類齊全”,分散到各地的建材企業門類多、規模小、裝備差、實力弱……這種發展格局一旦遭遇相對激烈的市場競爭,立馬就會土崩瓦解。因此,在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首輪企業改制大潮中,相當一批建材企業尤其是縣市國營或集體的水泥廠、陶瓷廠、玻璃廠紛紛倒閉,或者轉為民營。他說,這其中有市場發展的必然規律,但也因建材行業的特性使然。他認為,建材工業本來是一種有別于其他商品的基礎性產業,建材產品比其他商品更強調質量、性能和壽命,不應該等同于快消品;但是,從上世紀90年代末期到“十二五”期末,我國的建材工業與高速公路、市政建設和房地產業發展同步,一直將速度和數量效益放在首位,乃至于我們今天才發現,許許多多的建筑本不該那么短命,本應留給子孫后代的寶貴資源被提前消費或破壞,而人類自身生存環境每況愈下……
令人振奮的是,黨的十八大將綠色增長定為中國經濟新一輪發展的基調,十八屆五中全會更是明確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國家《綠色建筑行動方案》《促進綠色建材生產和應用行動方案》相繼出臺,今年五月國家再次出招,發布《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促進建材工業穩增長調結構增效益的指導意見》,為下一階段建材工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郭回認為,在“十三五”以及今后更長的時期,我國經濟發展將由以追求數量效益為主的粗放型逐步轉向以質量為核心指標的綜合效益型,尤其“十三五”對于建材工業來說,是一個極其關鍵的轉折期。“十三五”期間,建材工業必須苦練“內功”,以“五大發展理念”作指針,將綠色高性能作為目標,以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為重點,全面提升產品質量和企業運營綜合效益,為迎接建黨百年,打造綠色節能的“百年建筑”、全面改善我國人居條件和環境而作出應有的貢獻。
與此同時,郭回又強調,沒有相對強大的建材工業,就無法為百年建筑大業提供基本支撐。經過此前30多年的大浪淘沙,建材工業部分子行業領域涌現了一批上規模、綜合競爭力較強的龍頭企業,但多數子行業尚未形成龍頭企業,集中度低、產業規模不大。以湖北省來說,除了水泥、玻璃兩個子行業具有較高的產能集中度,技術裝備水平和市場競爭力較強外,其他子行業雖然從縱向上來看也有較大增長,但總體呈現出產能較為分散、技術裝備水平不高、市場競爭力較弱的特點;即使部分子行業如新型墻材、預拌混凝土、水泥制品等近年來裝備水平有了大幅提升,但往往又由于運輸半徑和區域市場的限制,難有規模效益的相應提升……因此,他認為“十三五”期間要集中精力打造“大建材”。這期間,建材工業發展的重心,是通過新一輪的兼并重組和市場淘汰,進一步提升行業整體技術裝備水平和綜合競爭力,打造在全國、全球具有影響力的既大又強的龍頭企業,這是建材行業自身發展的需要,更是支撐百年建筑大業的需要,也是國家實施“一帶一路”戰略和國際產能合作的需要。
來源:中國建材報